首先,在国外,西方经济自90年代初出现危机后,增长缓慢,国际市场持续疲软,我国丝绸出口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当时的日本是我国丝绸原料的消费大国,但从1995年4月1日开始,日本取消了执行近20年的生丝进口一元化制度,实行自由进口关税制度,这给主要依靠政府间协议运行多年的中日生丝贸易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使我国面临巴西等国的有力竞争和挑战,增加了我丝类商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此外,日本国内洋装流行,绸缎及和服消费逐步减少。欧洲市场,由于受廉价丝绸服装(尤其是砂洗服装)等制成品的冲击,欧洲丝绸加工业急剧萎缩,对生丝、坯绸需求量大幅度下降。美国市场,也因受低价服装冲击,大量库存积压,市场饱和。欧美还开始对我出口实行单边配额限制,使我丝绸制品出口严重受阻。印度(那时的进口量还不大)也因受低价货冲击,市场混乱,价格下滑。面对这些主销市场的情况,那时主要从事转口业务的港澳市场也十分困难。
上述主销市场的严重困难,对一个出口导向型,特别是10多年前,原料性商品出口量几乎占丝绸全商品出口量50%左右的我国丝绸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国内看,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丝绸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抬价抢购原料严重,误导和刺激了蚕桑业的发展,而且蚕茧质量下降,使丝绸产品质量普遍较差,加工企业因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而普遍出现亏损(1995年第一季度主产省的丝绸企业亏损面达70%以上)。此外,那时由于出口退税率下降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以及丝绸换汇成本上升(1995年上半年全国换汇成本高达8.50元),出口企业亏损增加。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困难,我国丝绸业出现了严重的产大于销、供过于求,从而导致了大面积的砍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丝绸产业链长,加上那时其它种种因素的限制,应变能力差,“调头”慢,我国的丝绸业就这样在延续好几年的艰难中前行。
在以后的几年里,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丝绸需求的逐步增长,特别是随着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丝绸生产结构和原料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丝绸出口的产品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丝绸面料、服装和其它制成品的出口量占丝绸全商品出口量的比例提高到了65%以上,引领着整个丝绸出口的不断增长和行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此外,随着国际消费时尚的带动,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加之生产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昔日“纤维皇后”的身价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丝绸已不仅仅被用于人们的穿着,消费领域已有很大的延伸,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大大地扩大了丝绸的需求面,增加了其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还有,近年来的情况表明,我国丝绸内销的不断走旺,内需明显增长,内外销对茧丝消费的相互补充和调节作用日趋显现。
尤其需要指出的,中西部地区茧丝生产的迅速崛起;生产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规模化的提高;现代信息社会使国内外市场间以及国内各产业链间的距离拉近,信息传导加快;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嘉兴指数”的风向标作用的发挥,行业生产、经营对形势的应变、调整能力增强;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日趋完善,使有形和无形的“两手”作用相互补充。
因此,我国目前的丝绸业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上也还较脆弱,但由于受着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衡或调节,应对生产和需求矛盾的缓冲能力在增强,从而降低了其大起大落的概率及其困难程度,前景较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