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纺织行业难点扫描
时间:2006/2/20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未知
中国纺织工业在“十五”期间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大力倡导下,产业集群化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从2002年底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已先后命名了100多个集群试点。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产业集群已成为现阶段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利用产业集群战略进行产业空间结构再造已成为提升中国纺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迈过信用缺失的门槛。最近,天津工业大学以青年学者为主的课题组披露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五脏俱全”,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聚而不群”,专家们则认为共同行动效应缺乏是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普遍特征或共同特征。
事实上,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大路货产品过剩、管理水平落后、融资环境差、支撑服务体系欠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在目前100多个产业集群试点中普遍存在。大多数纺织集群的层次偏低是不能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专家指出,专业分工是集群共同行动效应形成的前提基础。对一个产业集群来说,本来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形成的群落,自然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有研发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研发,有市场优势的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有生产优势的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制造。对于工艺流程较长的产品生产来讲,不同企业在不同制造环节的优势肯定存在差别,完全可以通过工艺流程方面的分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经过细致分工后一种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售卖就会有很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效应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集群都以共同行动效应为主要特征,而我国纺织集群却偏偏缺乏了这一关键效应。
这并非纺织集群自身的原因,在中国其他行业的产业集群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特征。专业分工在中国产业集群中难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信用缺失导致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合作收益,是制约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形成共同行动效应的制度根源。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要分工合作,需要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围绕合作契约会产生相应的交易成本,诸如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和监督契约执行的成本。
在社会信用良好、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并不高,尤其在产业集群中,共同的产业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加之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集群内部形成很多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从而显著降低了合作风险和合作交易成本。但是中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信任危机使他们对分工合作敢想而不敢为。因为对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低下,不得已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企业的社会信用半径很小。即使在集群内,大家同为乡里,相识相处几十年也不敢轻易进行合作。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破坏了集群应该有的合作基础,使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成为简单的同类企业的扎堆,仅仅获得有限的外部经济效应,而难以获得分工合作所形成的互动合力。
企业间信用缺失的情况怎么改善?如何促进企业的分工合作?怎样在产业集群中呈现出共同行动效应?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恰恰是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提升的关键。2006年,我们对100多个纺织集群的地方政府和指引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这方面的努力寄予厚望。
- 解决贸易摩擦还需练好内功2006.02.16
- 中国纺织服装业亟待“创牌”2006.02.14
- 服装出口缺品牌 千辛万苦赚钱难2006.02.14
- 论关于品牌服装的招商问题2006.02.13
- 品牌不仅仅是知名度2006.02.09
- 2005全球反倾销态势波澜起伏2006.01.14
- 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方向2006.01.14
- 贴牌加工如何摆脱低度化陷阱2006.01.13
- 福建纺织服装业:呼唤自主创新品牌2006.01.12
- 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200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