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正在燃起“奢侈”革命的风潮
时间:2007/3/30来源:新浪网作者:未知
“但并不是所有的奢侈品商都会选择在中国生产自己的产品,至少例如游艇、汽车和私人飞机等具有高科技技术的品牌肯定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中国制造。”欧阳坤解释,奢侈品选择中国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由于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仍有待完善,奢侈品商们不会考虑把所有技术都转移到中国。
而作为消费类奢侈品品牌商而言,为了满足如此之大的需求,国际奢侈品商们不可能再选择把他们的产品成批地从海外运进中国,而更多的尝试是将产品设计师派遣到中国,同时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的模式。
这种模式除了缩减了国际奢侈品商们的公司利润外,同时也在中国服装生产制造领域悄然掀起一场革命。目前,不少国外品牌上标出的“中国制造”已经是本土的授权生产商在运作这个牌子。
而部分对中国制造产业熟知的奢侈品商,也开始将品牌的设计、生产、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交给当地生产商完成。从面料、设计到国内的营销网络,都是国内企业操作。
“现在,虽然我们还没有摆脱贴牌生产的局面,但是也已经推出了自有品牌,同样是按照国际奢侈品对产品质量的做工要求。”一位浙江地区的授权生产商表示,由于长时间和国际奢侈品商接触的关系,得到了许多奢侈品品牌经营的思路,并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双方逐渐展开更深的合作。
“以前国内生产商制造服装时,更多的模式是奢侈品公司方面的设计师单方面设计好图纸,并确定原料材质后,由公司的经理把样品运给国内的生产商,在国内进行简单的拷贝。” 该授权生产商告诉记者,现在的模式则是生产商还可以负责产品开发的任务,在奢侈品商确定了思路后,本土生产商按照思路去寻找可能用的上的面料,并自主设计并打版,做好样品后交由奢侈品商的产品管理团队,最后经双方统一后,下订单进行生产。”
“前者与后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制作环节中涉及了设计与开发的环节,可以使得产品更有附加值,当然利润也更高。而这也是中国制造产业从初级阶段向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阶段逐步发展的突破。”他表示。
言论
当奢侈品走下神坛
中国人讲究距离产生美,所以把奢侈品牌视为神坛上的产物,这话一点不假。
只要是品牌在坛子上,即使再贵也有人掏腰包;如果这个牌子从神坛转移到地面,那就别再指望销售业绩达到当年的风光。
从中国人开始熟悉奢侈品,已经有许多国际奢侈品品牌在中国遭遇到从神坛坠落的经历。曾经,一篇《芝华士12年“勾兑”了多少谎言》,瞬间让酒类中的奢侈品——芝华士的中国梦破灭。当25元的成本价格“缔造”亿元销售业绩的事实展现在消费者眼前时,消费者对于芝华士的轻蔑态度,使芝华士不得不从奢侈品神坛上被迫下台。
前车之鉴近在眼前,然而,仍有更多的奢侈品品牌正徘徊在神坛的边缘。
记者在近半个月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曾经红极一时的国际著名品牌金利来、皮尔卡丹等早已丧失了往年的市场霸气。在北京百盛商城,上述的两个“国际老大哥”只得把门面开在商城三层的男装区内,以十几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与许多不知来历的男装品牌争夺市场。而当今的新贵阿玛尼,则是在商城一层霸占西北角。甚至连金利来和皮尔卡丹的品牌销售人员都表示,自己销售的品牌关注者已经从曾经的高端人士,转变成为多是从二、三线城市来的旅游者和一些想要穿品牌、但又支付不起昂贵开销的消费者。
而“国际老大哥”的衰落除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外,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品牌管理方面的松懈。
按照国际奢侈品协会北京办事处代表欧阳坤对于奢侈品的解释,奢侈品品牌应该是让人有雾里看花、神秘缥缈的感觉。但当这些奢侈品品牌选择了在原产地外组建生产线时,这种消费者与奢侈品之间的距离感就消失掉了。
也许路易威登、阿玛尼、摩根、BOSS和杰尼亚这些主流的国际奢侈品品牌正打着自己的算盘,同时也希望借助于一纸秘密协议保留住国际奢侈品牌在华生产的机密,继续留在神坛之上。可是,哪个品牌又能预料到,明天谁将是下一个金利来。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北京圆满落幕2007.03.30
- 青海女装品牌合格率为84% 知名品牌质量较稳定2007.03.30
- 中捷公司三度携手中国服装协会打造风尚前沿2007.03.30
- 2007春季男装:打破常规低调 营造多彩生活2007.03.30
- 2007春季男装:打破常规低调 营造多彩生活2007.03.30
- 渠道资源之辨 休闲装产业呈"三足鼎立"状态2007.03.30
- 意大利内衣品牌LaPerla入驻北京东方新天地2007.03.30
- 中国服装呼唤品牌:中国服装企业的品牌之路2007.03.29
- 上海:智障人士走上国际服装文化节的T形台2007.03.29
- 从品牌到国际化 杉杉引领中国服装第二波浪潮200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