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服装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时间:2007/4/10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未知
消化吸收再创造率低
我国8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用来引进技术、设备,用于获得专利使用许可、售后服务及咨询方面的费用仅占9%、5%和3%。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比例是1:0.08,即花1元钱引进设备,仅花8分钱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结果是相同的技术和设备重复引进,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状态。日本、韩国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比例是1:5-1:8,即花1元钱引进技术和设备,要花5 -8元进行再创造,引进设备仅限1台。
没有市场调研投入。我国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决策依据,一般跟着感觉走,没有市场调查投入和调研队伍。国外有庞大的市场调查队伍,所有决策依据都是根据市场反馈做出的。
如美国棉花协会有庞大的调查队伍,对美国和世界各地服装、家纺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定期做出翔实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根据其调查,在消费者买过功能性产品的人群中,买过防皱、拒水、防污、抗菌产品的分别占54%、31%、25%、4%。说明美国市场棉制服装的功能整理主攻方向应该是防皱、拒水、防污和抗菌。又如按D&K咨询公司的“2001-2005年西欧生物活性纺织品市场情况”表明,抗菌的纺织品占总销售量的3%,其中抗菌纺织品约占 70%,防螨虫纺织品约占30%。以上美欧市场调查表明,功能性产品虽然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但占市场总需求量比例大约占4%-5%。调查表明,功能性产品的投入,需控制一定比例,否则会产生供过于求。这种详细的市场调查,恰是我国企业欠缺的。
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目前我国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较差,还未形成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的集成创新体系。在产业集群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还不完善,产业集群内分工不明确、产品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产品恶性竞争,迫使企业在原料采用、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等方面尽量缩减,影响了印染产品质量提高和创新发展。
研发人员不足
2006年竞争力参评企业数据分析发现,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8个行业中,研发机构人数只占企业总人数的2%左右。研发资金和科研人员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研发的档次,原创新产品较少的问题较为突出。竞争力参评企业中,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在16%-45%的水平,个别行业甚至达到 80%。虽然新产品的品类和数量都比较大,但其中多数只是在工艺、图案、色彩等方面变化,即便“新度”含量较高的产品,也多为跟进式、尾随式、模仿式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原创型产品则是少之又少。
- 国美黄光裕:插足服装界遭到“群体质疑”2007.04.10
- 冒用商标卖假货 科博会买到假鄂尔多斯羊绒衫2007.04.10
- 2007中国服装论坛:文化因素是服装品牌的灵魂2007.04.10
- 国际品牌PIGEDANY男装冲击国内市场2007.04.09
- 印度贾坎德邦投资15.1亿卢比振兴茧丝绸行业2007.04.09
- 印度尼龙长纤市场低迷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2007.04.09
- 07“大连杯”中国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启动2007.04.09
- 国家发改委授牌 服装产业国际合作基地落户无锡2007.04.09
- "国服"概念正式露面 08奥运将着中国元素服饰2007.04.09
- 泺口服装城"鸟枪换炮" 600家名牌服装"扎寨"200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