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年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广阔的东盟市场成为福建企业“走出去”投资的热土。但业内人士提醒“走出去”企业――
东南网-福建日报3月9日讯借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东风,福建广大企业充分利用优惠原产地政策,积极开拓东盟市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驶入快车道。据福州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福建对东盟进出口9.9亿美元,同比增长77.7%,较同期福建对外贸易整体增速高出近4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9%;进口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
根据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今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从12.8%降到0.6%。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4个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达到同样的水平。
“零关税时代”到东盟淘金
福建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有着密切的血缘、经济关系,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东盟国家盛产的矿产品、原料等资源性产品是福建所需要的,而福建生产的纺织品、服装、鞋、食品、机电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同时,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加工类农产品、电子设备、小型机械、纺织面料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
因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零关税时代”到来,福建出口企业应充分运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到东盟“淘金”的梦想。
据了解,出口到东盟国家的产品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享受到关税优惠待遇:一是产品完全原产于中国;二是来自非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的原材料货值占出口产品的货值不超过60%;三是来自非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的原材料经过充分加工后(指税则号改变)制得的产品。满足以上条件之一的出口产品同时应在产品的运输途中未经过任何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境内;或者途中经过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境内时,不论是否在这些国家转换运输工具或作临时储存,除装卸或其他为使产品保持良好状态的处理除外,产品在这些国家未经任何其他操作。
业内人士提醒出口企业,满足上述条件的货物,必须到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请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关税原产地证书。只有持有原产地证书的出口商品,进口国海关才给予进口关税减免待遇。
但是,目前福建仍有部分出口企业没有申请签发优惠关税原产地证书。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对原产地证书关注度不高。二是有些企业没有站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扩大产品出口的高度,而主动利用原产地证书享受进口国关税优惠政策,而是只要进口商不主动索要原产地证书就不申请。三是有的企业对原产地证书政策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出口商品含有非中国产的进口原材料就不属于中国原产,就不能获得原产地证书。
医药农业领域机遇良多
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零关税时代”的到来,为福建与东盟国家加快经贸往来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机遇,有利于推动福建更多的产品、资金、技术项目走向东南亚。但调查发现,除了原产地证书因素影响外,目前福建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较多集中在机电和能源领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的“国际转移良机”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医药、农业、基础设施等新领域期待更多的关注与拓展。
医疗和医药产品投资贸易期待进一步扩大。东盟多数国家医疗产业不发达,八成以上的医疗器械及大部分药物依赖进口。目前中药的疗效被部分东盟人口接受,天然药物在东盟也受欢迎,尤其是治病、保健和美容类中成药需求快速增长。分析人士认为,福建应针对东盟市场加强新产品开发,加快有关产品认证,深入开拓东盟市场,或在东盟直接投资办厂。同时,物美价廉的医疗器械在东盟也能找到市场空间。
农业领域的科研、经贸和投资合作期待进一步拓展。农业是泰国、越南等确定的招商引资优先促进的“目标行业”之一,这些国家相继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分析人士认为,福建应充分依托东盟丰富的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优惠政策,发挥福建食品、花卉和精包装方面的优势,在东盟投资办厂,生产优质精包装产品,返销国内市场或是开拓欧美市场。
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期待进一步加强。东盟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摆脱经济衰退,去年出台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泰国启动450亿美元投资,用于基础设施、新能源、物流、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建设。同时,我国去年在“10+1”框架下启动中国-东盟交通运输合作战略规划,成立规模达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这些都为福建企业在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人士认为,福建建筑工程企业、电讯企业及银行应把握东盟市场带来的机遇,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应忽视潜在风险因素
尽管“零关税时代”的来临给福建企业进入东盟市场提供巨大的机遇和便利,但业内人士提醒广大企业,在东盟国家开拓新市场还要警惕来自各方面的潜在风险因素,不宜盲目“走出去”。
一是东盟国家市场开放程度差异大。以汽车产业为例,印尼的汽车市场开放度较低,汽车及发动机的进口关税较高,中国汽车进入印尼困难重重;菲律宾的汽车行业政策不健全,没有尾气排放升级的规划和旧车强制报废制度,仍允许外国的报废汽车及零件进口,名义上菲律宾对中国汽车开放市场,但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管理政策,中国新车要在菲律宾现行的不太规范的市场里面发展,较为艰难。
二是部分企业盲目“走出去”可能引发恶性竞争。如汽车及零部件,目前在东盟国家的出口秩序已经比较混乱,厂家、商家众多,价格、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出现,这种恶性竞争的状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在东盟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是部分东盟国家可能会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设置“隐性壁垒”。“零关税时代”到来后,部分东盟国家为保护本国民族工业,虽然不会公开出台违反WTO规则的条款,但可能巧立名目,以非关税的软性条款和技术性壁垒给中国企业造成障碍,比如设立消费税或奢侈品税,变相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等。
四是部分东盟国家政局不稳可能给投资带来政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