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尚如何融入服装设计

时间:2012年11月09日来源:作者:.

  伦敦艺术大学(UAL)校友会暨“伦敦回响-伦艺校友作品展”近日在北京798艺术区VASPACE艺术空间开幕。

  当笔者沿着螺旋形的阶梯步入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VASPACE二楼时尚展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服装设计作品。原本简约的白色绸缎,经一双妙手剪裁、裹束、缝缀,就变成了模特身上新巧别致,婀娜生姿的华服。百褶、荡领、挂脖、蝴蝶结……多种时尚元素被设计师运用自如,不同元素的巧妙搭配更是碰撞出很多令人惊喜的创意火花。分列于展厅两侧的,是6件珠绣项链作品:《舞会女皇》、《情迷夏威夷》、《澄·澈》、《黑孔雀》、《格格》、《克诺索斯王后》。在灯光的渲染下,每一件作品都流光溢彩,同时又各具地方风情。南太平洋海岛的热情旖旎,古希腊的明净典雅,东南亚的神秘富丽,大清王朝的华美高贵,都在这一件件珠饰中呼之欲出。而这些作品均出自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刘清扬、杜旸、杨菁等设计师之手。

  当晚,伦敦艺术大学校长Nigel Carrington莅临现场,向伦敦艺术大学的校友们表示祝贺。Nigel Carrington校长及年轻的时装设计师杨菁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艺术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Nigel Carrington校长说,《黑孔雀》是这次作品展上他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它太美了!”Nigel Carrington校长赞叹道。这件珠绣项链上,来自不同国度的染色孔雀毛和彩色水晶串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不名贵的材质却组合出一件熠熠生辉的作品。

  与《情迷夏威夷》的奢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取材略显另类的《舞会女皇》。整条项链由上百个银光闪闪的大小别针错落连接而成,造型饱满,充满垂坠感。一些别针上串有一颗颗小小的施华洛奇水晶,晶莹剔透地点缀其间。观展者皆惊异于这随处可见的廉价别针,何以散发出如此摄人的艺术魅力。

  这些服装和饰品,均出自青年艺术家、时装设计师杨菁之手。笔者所见的杨菁,是一个20多岁、身材高挑的姑娘。与想象中“艺术家”忧郁善感的形象不同,杨菁看起来开朗阳光,谈吐也颇为爽直。无论在发型、妆容还是衣着上,杨菁都给人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感。当问及当天的打扮是否是自己的“设计”时,她笑着予以否认,但随即又说:“我有时也会佩戴自己设计的首饰。”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女装设计专业的杨菁,曾在Giles Deacon和J.W.Anderson两家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公司实习。

  杨菁告诉笔者,她对材料的质地和色彩非常敏感,善于将各地采集来的多种材料,经过精巧的构思和组合融汇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怀抱浓厚的兴趣,因而我常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灵感之源,羽毛和石头是我最喜欢的创作材料。”

  “每个女孩年少时都有一个芭比娃娃的梦想。”杨菁介绍说。童年时的杨菁就展现出对服装设计浓厚的兴趣。在小伙伴中,杨菁的芭比娃娃从来都是打扮得最漂亮的。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的杨菁,走上艺术设计道路后,有了充分发挥天赋的空间。她的手工缝制、刺绣技艺非常精湛,甚至在一些非常场合也能保证娴熟地完成任务。有一次,杨菁的作品将要在秀场上展出,然而模特穿上衣服时才发现一些缝针出现了问题。救场如救火,模特以原定步速走向秀台,杨菁一边跟着模特走,一边飞针走线地在服装上补针。终于,在最后一秒大功告成,当她目送着模特摇曳生姿地步上T台,迎向观众惊艳的目光时,杨菁在暗擦一把冷汗之余,也不免有种别样的成就感。


  留学生活

  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杨菁,17岁就离家到瑞士洛桑国际学校读高中。刚出国门,语言是很大的障碍。“刚到瑞士的时候,教材里的专业名词我都看不懂,有时候一个句子里除了be动词,其他的单词我都得在下面写上注释才能看懂。”

  在瑞士学习一年后,杨菁来到伦敦求学。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风顺水,初到伦敦的她也曾有过一段极其不适应的时光。

  与瑞士洛桑国际学校的鼓励式、启发式教育不同,伦敦的大学教育相比于温情脉脉的“瑞士风格”,显得非常严格,而且伦敦艺术大学又是一所以严进严出著称的知名学府,每年能从这里顺利毕业的中国大陆学生常常只有4、5名左右。第一年在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读预科时,杨菁就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为租房奔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接触陌生的人群……

  为了让新生在第一年里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艺术设计门类,预科班里的学生每周都要学习不同的东西。那段时间里,杨菁和她的同学们面对的是每两周就要完成一个项目的繁重的课业。

  热爱服装设计的杨菁渴望进入竞争非常激烈的女装系。杨菁说:“女装系非常难进,甚至是残酷的。”她没能如愿进入女装系,而被喜欢她的首饰系主任挑走。杨菁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姑娘。为了向老师证明自己在女装设计方面的才华,她主动向老师提交了很多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那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品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杨菁又被老师调回女装系学习。

  伦敦艺术大学女装系以对艺术没有止境的追求和对学生严苛的“魔鬼训练”而闻名。杨菁说,面对学业的压力,和很多女孩子一样,她也喜欢在烦闷时以大快朵颐来舒缓心情,她和朋友们经常“化压力为食欲”。杨菁说:“我的一个湖南朋友几个月里胖了20斤,其实我也胖了,不过我个子高,看着不太明显而已。”

  “做作品的时候是特别累的,有时候凌晨三点钟才从实习单位下班,回来还要动手绣作品。”时过境迁,今天的杨菁已经能微笑着谈起在国外留学生活的辛酸了。

  出国留学or国内读研

  毛宇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时,父母准备让她出国读研。而做公务员的姑姑却告诉她,花100万元去国外读研真不合算,更何况回国未必就能找到工作。毛宇听了姑姑的话,选择了在国内读研究生。但是,谈起自己的选择,毛宇的内心至今还是有些纠结。

  实际上,对于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研,不少学生和家长都煞费苦心。尤其对于艺术院校的考生,如果父母不是搞艺术的,考上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不少考生将目光转向国外艺术院校。“出国留学,除了考验你的经济实力之外,不用花费托熟人办事的成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笔者。

  据英国使馆文化处2009年提供的数据显示,留学英国人数增长了20%,而艺术类的课程更是学生申请的一大热门。那么,欧洲的艺术教育有何过人之处,欧洲的艺术文化氛围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和成才有何助益,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究竟“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在杨菁眼里,她在欧洲接受的艺术教育的确令她获益终身。“洛桑学院的启发式教育让我学会了从灵感到艺术品的设计思维过程,伦敦艺术大学里既有各学院之间的文化交汇,也荟萃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想法。我遇到了很多各具性格的朋友,他们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艺术上的进步。”杨菁说,“伦敦的艺术气息非常浓厚。路人的穿着通常都很有个性,非常适合街拍。我对伦敦街头的一些小古董店也很熟,常常能在店里淘到令我惊喜的设计材料。”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Nigel Carrington对笔者说:“伦敦艺术大学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为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教育我们的学生按不同方式学习自己的专业,我们不仅告诉他们该怎样做,我们还尝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不同的思考。当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就能够有自己的创造力。”

  本科毕业后,很多学生都面临在国内继续读研还是出国留学的选择。杨菁作为一个“过来人”,给彷徨中的青年学子提了一些建议:“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读研不要急,要给自己深入思考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信息和资源。最好早在填报志愿时就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早一点做决定,不要等到大四后才开始考虑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语言障碍问题,杨菁却觉得不必过虑。“在瑞士和英国,那里的人都很友好,会理解你是一个外国人,也不会嘲笑你英语说得不好。”由于长期身处国外的语言环境中,杨菁很快就可以用英语应对生活和学业。

  谈到今后的事业发展,勇于主动出击、创造机会的杨菁不甘心做“海带(待)”。她希望能走创业道路,建立自己的艺术品牌。尽管白手起家的年轻人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杨菁的校友刘清扬在北京铜锣鼓巷创立的服装工作室如今已在业界广为流传,这也给了杨菁创业的榜样和勇气。

  NigelCarrington校长也给予了中国留学生很高的赞誉。“我很喜欢伦敦艺术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非常有天分,他们经常会获得学校里的最高奖学金,他们中的大部分选择回国发展,也给中国的时尚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