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师的机会来了
当柳传志手持麦穗出场的时候,全场响起了掌声。
这时离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只有9个小时,依文在英国举行一场特殊的时装秀,模特全是中国商界的领袖:曹国伟、马蔚华、朱新礼、苗鸿冰、刘积仁、汪潮涌、俞敏洪……
而此次秀场,依文精心采撷雅鲁藏布江水样和周口店土样,在悠扬的中国乐曲中,这些模特企业家们轻轻地播撒下了生命的种子……
“给消费者一个好故事,其实不用语言,大家都能听懂。”夏华说。
显然设计要着眼于消费者,“设计师懂得消费者需要什么样形象。”GXG董事长杨和荣也如是说。
正是因为GXG做到了“为消费者而设计”,2012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中销售过亿。
同样,唐狮也坚持为“为消费者而设计”。
自2012年起,他们发现消费有了新变化,于是就把产品分成两个系列,一个是保留了之前产品风格;另一个是专门针对万达,包括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开发的新产品系列。
“消费者希望通过服装来诠释自己对于时尚的理解。”上海新兴时尚的领军人之一李鸿雁也感受到目前消费的变化,“这种穿着观念的变化,给设计师带来了巨大的市场。”
“首先要学会发现黑眼睛黑头发的气质,在设计中注入这种气质,才能有所发展。”美邦董事长周成建说。
而在全球金融风暴最猛烈的那段时间,白领就在研究着原创设计。
“软设计,就是让白领时装软下来,回归女人柔美优雅本色。”白领董事长苗鸿冰说,走进白领店面,都会被一股浓郁的原创力量所牵引,给消费者物超所值的心理满足。
而对于例外董事长毛继鸿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予消费者惊喜。”
其实,例外在巴黎时装周的发布,被国际时装界称之为艺术。而他一直以来发扬与传播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生活美学。“我们需要对现代文明有自己的理解,而世界也需要一种新的中国式审美方式。”他说。
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名言——“我在发掘和服后面的精神”,给了他很大影响:最民族的也是最国际的,中国设计师的品牌血缘在中国。
于是,他提出了“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的口号。
其实,设计师马可一直将设计视为一种创作,并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肌理。
在一次巴黎展上,她在地上撒满了从中国运去的泥土,把衣服埋进土里,让每一件衣服都经过土壤的浸染。
而之前,她用半年的时间走访西南农村,跟农民一起生活,然后在剩下的八个月里,跟她的合作者亲手织布、染色、缝制出所有的衣物。
正是田间采风、创作,给她的服装赋予艺术的内涵。
而那些曾被我们遗忘、忽略、丢失的文化传统,其实正是中国服装品牌本原的文化基点,不断创新、积累并沉淀的中华文化必将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基因与内核,并在传承中最终打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品牌价值。
而“中国的品牌要实现国际化,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设计师;中国的设计师要实现国际化,一定要依托中国文化。”设计师计文波说。
“中国元素对于世界的影响不可小觑,中国的服装设计师骨子里就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卡宾设计总监杨紫明说。
但这种中国元素的表现不能仅仅流于表面。
2008年,夏姿陈在巴黎时装周发布成衣系列却反响平平,创始人王陈彩霞后来改变了之前的设计理念,拿掉表面的中国符号,走向“先想女人,而不是中国女人要什么”的美学新思路。
“现在中国设计师已经走出了图腾上的限制,逐渐把自己当成国际设计师。‘我为全世界的人设计最漂亮的衣服,’这才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概念。”赫斯特中国总经理杨玟说。
这需要“把握好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杜钰洲说,就要扩大眼界、扩大知识范围。
“如果你内在修养上不去,怎么可能设计出让消费者感动的服装?”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说。
“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新的,”以纯董事长郭东林说,任何优秀的设计人才如不常与外界联系、向他人学习,都会失去他的优秀之处。只有掌握了时尚与流行,再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独特的品牌文化,才能创新。
于是,他们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对策。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做法是在伦敦设立了自己独立的设计工作室,“伦敦是国际时尚之都”,而设计工作室的设立,“可以让以纯与欧美流行时尚第一时间对接”。
以纯的设计师们不用固定在公司上下班。公司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熟悉市场,了解市场。哪怕就是晚上他们也不允许在家休息,而要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而在国内,公司拥有数个设计中心,聘有几百名服装设计师。目前,以纯每年推出一万多个款。
而鄂尔多斯旗下的1436请来香奈儿前艺术总监吉乐·杜福尔,在其的率领下,1436的产品出现了粉红、粉紫、米白、玫红等羊绒以往难得一见的颜色。虽然定价不菲,一款围巾售价达数万元,但1436近年来一直保持60%的增幅。
中国设计力量在壮大。
在2012年9月,中国设计师刘芳携带帕罗高端设计师品牌Paluopo by Liufang亮相巴黎时装周,这是继谢锋、马可之后登上巴黎时装周的又一位中国设计师。“这是一次特别大型的展示,邀请了400人,实际上去了1000人。”刘芳说,她是目前在SHOWROOM里签约的唯一的中国设计师。
其实,2012年9月28日,JEFEN(吉芬)也把“苗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明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通过时装带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
2012年9月8日,以亚麻材质为主的“吴青青-VLOV2013春夏系列”在纽约时装周亮相。
于2000年前往英国留学的北京姑娘玛莎(Masha Ma),其毕业作品被选中,也出现在伦敦时装周上。
与Masha Ma一样,来自哈尔滨的刘凌与来自大连的孙大为也是“地道的中国人”,也登上了“2012巴黎春夏时装周”。
而台湾出生、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毕业的张文轩,原本为加工自己在美国的童装品牌回到中国。2008年金融风暴恶化前,她把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并开发女装品牌。
“现在中国大陆正在重复台湾当时的情况,小众品牌的诞生是可以预期的,大陆市场比台湾大多少倍。”
同样,张驰12年前到英国读书,后来学成后回国发展,每年在北京和上海各办一场秀,“我办秀就是为了让人知道中国也能有奢侈品。”张驰说,他设计的衣服在北京三个小型买手店出售,一条裤子或者西服上衣标价3000元。
“中国设计师在过去5年内的成长速度是欧美设计师的好几倍!”《Vogue》中国版主编张宇表示。
除了中国市场因素外,设计环境的改观也为他们提供了条件。
其实,设计师需要更大范围的支持。
比如,一家展示、销售中国设计师作品的概念店“薄荷糯米葱”早在北京三里屯一个购物中心开业。
这间面积540平方米的时装店与阿玛尼和范思哲比邻而居,代销100多位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其负责人洪晃对BNC的定位是“有当代中国意识的中国原创设计店”。
而红博西城红场也被中国服装会指定为“中国服装新锐时尚发布基地”,中国新锐服装设计师有了自己的发布平台。
的确,产品是时尚竞争的物质载体,是品牌竞争的第一要素。
当然,仅有产品设计力还不够,还需要营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