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检验检疫局纺织纤维测定技术获突破
时间:2014年02月13日来源:中国检验检疫作者:
中山检验检疫局科技人员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组分含量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并公布。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组分与实际组分不符、纺织品掺假和质量低下的现象未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纺织纤维含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该技术堪称纤维鉴定中的“DNA”技术。
中山检验检疫局科技人员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组分含量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并公布。通过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检测人员同时在聚酯与棉混纺、棉与氨纶、棉与丝、聚酯与粘胶、聚酯与氨纶5种混纺产品上试用该技术。而一并配套开发的“纺织品纤维含量分布统计软件”,则能把市面上成分分布多达2万余种的样品浓缩为能覆盖80%纤维成分分布的2641个标准样品。中山检验检疫局检测人员已制成标准样品500余个,经实际检测,标准样品赋值准确、均匀性好、稳定耐用,能够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模型的使用要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它首先利用常规分析手段获得建模样品集的组分或性质的基本数据,再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样本的定量分析。可以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成功应用于纤维成分含量检测,近红外设备研制、用于赋值的标准品制备、计算机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技术建立含量模型三者缺一不可。不同成分和纤维成分含量不同的纺织材料有着不同的图谱形状,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在纺织材料的纤维鉴定中引进近红外光谱分析(NIR)技术,只需把测试探头放在均匀一致、表面光洁的成品样上一扫描,探头收集测试样品的图谱模块后与测试设备内存的标准物质模型图谱模块相比较,就能检测出纺织品的成分百分率。
近红外技术与现有的纺织品组分分析方法相比,有三大突破:
一是检测周期大大缩短。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从纺织品制样,样品烘燥,化学溶解剥离,溶解后样品烘燥,到最后计算结果,测试准备环节及检测环节等需耗时10多个小时。而近红外技术只需将测试样往探头处一放,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即可“读”出纤维含量的具体数值。
二是生态环保。传统的纺织品成分定量测试采用化学溶解法或显微镜法,化学溶解法使用大量强酸、强碱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试验排出的大量强酸、强碱又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显微镜法人为因素大,检测周期长,不同检测人员做出的测试数据各有偏差,且差异较大,不利于评判纺织品纤维含量的准确性。近红外技术不需化学试剂,不会损害检测人员身体健康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保护样品。传统检测方法需破坏检测样品,这样就增加了送样委托检测单位的样品损耗量,特别是某些高档进口服装,由于服装售价昂贵,用传统方法检测,就必须破坏样品,一旦破坏,经销商损失可能高达几千元。近红外技术无须损害样品,且检测过的样品也不会发生色牢度、缩水率等变化,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服装纺织品的有效监管,更好地维护国内消费者的权益。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原料组分定量方面的应用将颠覆传统纺织品原料组分判定分析方法,使依赖于实验室、化学试剂、具备纺织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才能完成的繁冗的分析工作由配备了近红外分析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代替,分析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原料组分的分析速度,为纺织品生产、市场监管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便捷的分析技术,是纺织品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的重大创新。
中山检验检疫局科技人员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组分含量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并公布。通过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检测人员同时在聚酯与棉混纺、棉与氨纶、棉与丝、聚酯与粘胶、聚酯与氨纶5种混纺产品上试用该技术。而一并配套开发的“纺织品纤维含量分布统计软件”,则能把市面上成分分布多达2万余种的样品浓缩为能覆盖80%纤维成分分布的2641个标准样品。中山检验检疫局检测人员已制成标准样品500余个,经实际检测,标准样品赋值准确、均匀性好、稳定耐用,能够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模型的使用要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它首先利用常规分析手段获得建模样品集的组分或性质的基本数据,再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样本的定量分析。可以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成功应用于纤维成分含量检测,近红外设备研制、用于赋值的标准品制备、计算机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技术建立含量模型三者缺一不可。不同成分和纤维成分含量不同的纺织材料有着不同的图谱形状,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在纺织材料的纤维鉴定中引进近红外光谱分析(NIR)技术,只需把测试探头放在均匀一致、表面光洁的成品样上一扫描,探头收集测试样品的图谱模块后与测试设备内存的标准物质模型图谱模块相比较,就能检测出纺织品的成分百分率。
近红外技术与现有的纺织品组分分析方法相比,有三大突破:
一是检测周期大大缩短。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从纺织品制样,样品烘燥,化学溶解剥离,溶解后样品烘燥,到最后计算结果,测试准备环节及检测环节等需耗时10多个小时。而近红外技术只需将测试样往探头处一放,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即可“读”出纤维含量的具体数值。
二是生态环保。传统的纺织品成分定量测试采用化学溶解法或显微镜法,化学溶解法使用大量强酸、强碱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试验排出的大量强酸、强碱又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显微镜法人为因素大,检测周期长,不同检测人员做出的测试数据各有偏差,且差异较大,不利于评判纺织品纤维含量的准确性。近红外技术不需化学试剂,不会损害检测人员身体健康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保护样品。传统检测方法需破坏检测样品,这样就增加了送样委托检测单位的样品损耗量,特别是某些高档进口服装,由于服装售价昂贵,用传统方法检测,就必须破坏样品,一旦破坏,经销商损失可能高达几千元。近红外技术无须损害样品,且检测过的样品也不会发生色牢度、缩水率等变化,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服装纺织品的有效监管,更好地维护国内消费者的权益。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原料组分定量方面的应用将颠覆传统纺织品原料组分判定分析方法,使依赖于实验室、化学试剂、具备纺织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才能完成的繁冗的分析工作由配备了近红外分析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代替,分析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原料组分的分析速度,为纺织品生产、市场监管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便捷的分析技术,是纺织品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的重大创新。
相关阅读
- 知名女性内衣品牌速塑荣获尚普咨询集团系列市场地位声明2025.08.07
- 中国复合材料创新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 点燃中国复材企业发展引擎2025.06.06
- 这个双11,乘上抖音的风2024.11.04
- 时尚饰界,云选未来!钻汇云选品中心璀璨登场2024.10.30
- 从中国黄河之滨到世界时尚之都:鄂尔多斯市羊绒在巴黎和米兰大放异彩2024.10.14
- 跨越速运聚智聚力打通中国制造“企业强人”之路2024.10.08
- 传承与变革的交响 ZIFEI WANG·王紫菲以“无尽的河流”登陆伦敦时装周2024.09.23
- 科技重塑鞋履未来:Volumental副总裁从工程师到行业专家的转型之旅见证鞋履零售解决方案变革2024.08.07
版权说明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 知名女性内衣品牌速塑荣获尚普咨询集团系列市场地位声明
- 中国复合材料创新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 点燃中国复材企业发展引擎
- 这个双11,乘上抖音的风
- 时尚饰界,云选未来!钻汇云选品中心璀璨登场
- 从中国黄河之滨到世界时尚之都:鄂尔多斯市羊绒在巴黎和米兰大放异彩
- 跨越速运聚智聚力打通中国制造“企业强人”之路
- 传承与变革的交响 ZIFEI WANG·王紫菲以“无尽的河流”登陆伦敦时装周
- 科技重塑鞋履未来:Volumental副总裁从工程师到行业专家的转型之旅见证鞋履零售解决方案变革
- 科技赋能服装行业 店+AI订货入选《中国服装数字化转型供应商选型目录》
- 劲霸男装意大利上演双城记,两展齐开尽呈劲式东方美学——劲霸茄克连续五年七次登陆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