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北京服装业“两会”的镜子和旗子效应
每年阳春三月,服装业都躁动异常。 一年一度的服装业“两会”盛事———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时装周在北京粉墨登场。业内人士常用镜子和旗子来形容这两个盛会。镜子,因为企业可通过展会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并发现差距;旗子,因为可感受到行业发展步伐,及时调整企业战略。 2006年更甚。去年中国纺织服装业经历了国内、国际市场上的风云变幻。随着配额的取消,中美、中欧相继发生了纺织品贸易摩擦。其间的沟通、谈判,将整个行业推进后配额时代,开启行业的第三次产业升级。 早报特派记者在京采访看到,今年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不但海外组团参加者增多,国内企业也喊出了“中国时尚、中国制造”的口号。 “中国服装产业在磨砺中更成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2006年是更值得期望的一年。”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蒋衡杰给企业吃了颗定心丸。 但他同时提出,在产业链上打造价值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规避低价竞争的不二法宝。本届服装“两会”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海外品牌正加紧布局中国市场。 确实,只有上乘的质量和公道的价格是不够的,品牌才是国际市场战略的根本。“数量扩张不是中国纺织业追求的目标,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国际合作才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方向。”商务部长薄熙来的话言犹在耳。 薄熙来部长曾这样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讨价还价———中国出口八亿件衬衫才抵得上一架空客A380。国际权威组织统计也显示,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到全球市场的50%左右。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美国经济如此强大,与拥有可口可乐、麦当劳、IBM、迪士尼、波音、通用、宝洁等著名品牌密不可分。 竞争的硝烟已然弥漫在纺织服装产业的上空。不成牌,便成仁! 泉州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近万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产值700多亿元,占全国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的10%,是著名的服装大市,特别是休闲装、夹克装生产最具优势,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强,成为“闽派”服装中坚力量。 眼光敏锐的泉州商人充分认识到这种紧张的形势。泉州纺织服装商会会长周少雄在北京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服装业已进入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时代,国际品牌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将给国内尚未成熟的服饰品牌带来巨大的冲击! 当然,创牌之路难以一蹴而就,何况泉州企业要创建的是全球名牌。 如何做?才华横溢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新书《引爆点》给了我们启示。他说,外部环境的细小改变就可以直接导致流行风潮的到来。 一切刚刚开始。一切有待纺织服装企业的继续努力。 我们将看到泉州商人“爱拼才会赢”的冲劲再度勃发。 |
“闽派服饰”狠冲全球名牌
时间:2006/4/12来源:东南早报作者:未知
- 服装行业:寻找网络“金地”2006.04.11
- 中法服装业开展深入合作2006.04.11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圆满闭幕2006.04.11
- 大学生纸装秀(图)2006.04.11
-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服装生产加工基地2006.04.11
- “年轻的中年人”让服装品牌重新定位2006.04.11
- 印度时装周谢幕民族风格仍是焦点2006.04.11
- 华堂自有品牌在京销售偏低 北京商场基本不设自有品牌2006.04.11
- 广西查获1.7万余套劣质学生校服和婴幼儿服装2006.04.11
- 娃哈哈、太子奶品牌延伸做童装200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