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利好暂难惠及中小纺织企业
央行宣布大幅降息1.08个百分点,对于困境中的纺织行业能否带来帮助?
不同规模的纺织企业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对此的反应冷热不一。有企业认为降息能对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一定作用,也有企业认为这对中小纺企来说只是望梅止渴,能从中获得好处的机会微乎其微。
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钟浩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我们来说是利好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我们是大型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不大。今年来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成本方面。国家最近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率,并连续降低利息,能相对缓解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客户让利空间,对争取国际订单有好处。”
但对于中小纺织企业,降息的好处就不那么明显了。广东省开平侪达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生认为,降息虽然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中小企业要想从中分到一杯羹的机会渺茫。银行一直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极其严格,特别像他这样的加工厂,从成立到现在1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从银行里获得过贷款,主要还是靠自身想方法来筹到资金一步步扩大经营。
张毅生谈到,今年经济不景气,很多欧美人节省开支,不少人放弃圣诞节外出旅游以及相关滑雪项目,使得他们厂所代工的滑雪服出口下降。“因为订单减少,我们现在没有再将一些订单外包给其他企业,正常运营还可以维持,此外将1/3生产线从广东转移到江西以减低成本。”张毅生说。
在广东从事童装生意的港商王毅生向本报记者反映,因为没有厂房等实物抵押,目前纺织服装形势又比较严峻,像他这样在内地投资服装代工和批发的港资企业很难从内地银行获得贷款,因此通常都在香港融资。即使这次有希望能在内地拿到低利息的贷款,至少也是明年三四月份以后的事情。
有专家认为,最近国家几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措施比降息对纺织企业减压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资深行业分析师汪前进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不能立竿见影,而且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问题,估计不可能一下可以解决。
鉴于轻纺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继最近几个月内两轮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后,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提到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此外,还包括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暂停轻纺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政策等。
中小企仍需从民间借贷“补血”
央行此次果断降息108个基点,从信心的角度看,对于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确实有着不小的提振作用。
“此前市场一直传闻年底还要降息,但是这么大的力度实在有些意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浙江远征汽摩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心化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事实上,自去年宏观调控紧缩以来,银行有限的贷款额度在今年上半年已基本用光,迫使不少企业卷进高利贷,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尤其在外向型依赖程度高达50%的温州中小企业,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据温州市经贸委的统计,当地有8%的中小企业倒在了金融风暴之下。“所以从政策层面看,在这个紧急形势下央行降息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银行日益宽松的政策显然表明企业的融资环境越来越好。”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
刺激经济措施的效果可以从银行数据得到印证。据浙江温州银监分局的统计,截至10月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79.35亿元,比年初增加251.0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8.25亿元,这是自今年2月末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少于去年同期增加额后首次出现增加额增长现象。
当地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处的人士指出,温州银行业的贷款基本上是以短期贷款为主,全市短期贷款占比在2/3左右。短期贷款利率按照降息前约定的合同利率来执行,本次利率下调对短期贷款老客户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当然不乏一些短期贷款的客户试图分享降息带来的实惠作用,这个前提就是得先还再贷。不过,从长期来看,企业财务成本还是会有所下降,将有利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上述监管部门人士表示。
银行贷款环境的改善自然会带来民间借贷市场的萎缩。一位从民间以2分利息贷款的出口企业主向记者表示,今后如果能在规范的体制内借得到钱的话,肯定会优先考虑。
不过从总体看,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一直非常庞大,融资政策的改善相对还是有限的,对温州地区已成规模的600亿元民间贷款市场而言冲击并不会太大。“尤其是在年关了,一般的银行还是以回收贷款为主。”周德文说,民间借贷本来就是以短期调剂为主,不少企业很可能仍然需要从民间借到一笔钱用于偿还银行的债务。
由于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源为中小企业,因此央行此次特别加大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幅度,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增加了。
但是依然有不少企业向记者表示,虽然政策良好,但是之前贷不到钱的中小企业依然难以因此受惠。“银行贷款一看风险二看效益,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本来就不高,而且抵押物或者担保不足,这样的门槛并不会随着降息改变。”一位从事眼镜加工生产的企业主表示。
从总体看,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一直非常庞大,融资政策的改善相对还是有限的,对民间借贷市场冲击不会太大中小企融资难仍需深度矫正。
社论
11月26日,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同时,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而在此前的两个月内,已经有过三次降息。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货币政策刺激实为多年所罕见,央行就此解释称,本次调整是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央行明确的政策意图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我们以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于传导机制是否灵活与高效。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问题的答案至少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自2006年4月起至政策转向前,央行曾经频繁使用加息、升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等多种手段试图遏制经济过热,但是信贷增速、投资增速并未因此明显回落,央行为此被迫重启额度管理等行政手段。
伴随形势变迁,当下中国的调控目标已由“双防”转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货币政策也因此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种适时适度转向的必要性在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自今年下半年起明显转入下行通道。
横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趋冷的实体经济间可能出现的障碍是“流动性陷阱”,而一旦这种陷阱出现,则无论怎样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只会导致银行成为吸收资金的“深洞”,关于这一点,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欠发达的实情,即便是理论上的推演,也有必要未雨绸缪、早作防范。
中国最近一次部分出现“流动性陷阱”是在2005年,尽管当年宏观经济正处高度景气周期,但是年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9.2万亿元,占到存款余额的32%,由此造成大量资金竞相角逐货币市场以及部分“优质客户”,市场利率水平不断下滑,银行盈利空间不断压缩。
当然,不同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经常出现的资金过剩实际只是一种假象,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一点如经济学者麦金农所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换言之,中国其实有大量的信贷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譬如说农村地区,再譬如说中小企业。
因此,当前“稳、准、狠”的调控要求,更是凸显出金融“扶贫”——尤其是切实保证新增流动性重点流向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低于大型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显著多于大型企业,目前约有75%的已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中小企业。
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银行要提高风险控制和判断能力。银行惜贷反映出风险控制手段欠缺、风险定价能力缺失的窘境。以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为例,尽管近年来香港市场上的贷款竞争十分激烈,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仍远高于官方强制性维护存贷利差的内地银行。第二,要有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予以配套。中小企业贷款获得量并非利率的简单递增函数,换言之,对于银行来说,适度的信贷配给很难避免,因此,这就需要银行体系之外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予以配套。在这个方面,中国应尽快矫正的扭曲现象也很突出,譬如说,中小企业板虽有其名,但它所遵循的“两个不变”原则,即,现行法律法规不变、发行上市标准不变,势必使其混同于主板市场而使大量中小企业望洋兴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令人乐观的是,中国的金融错配开始进入矫正的过程中,而这种良性变动的大背景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总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进一步凸显出扶助中小企业、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我们相信,困扰多时的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匹配终能得到显著改善。当下,以当年推广大包干的勇气和魄力,大力推广中小信贷,已经成为有效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的关键点,迫切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