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文英(左一)在担任中国纺织总会会长时考察新疆毛纺织厂,向全国纺织劳动模范、维吾尔族工人努斯热提.艾也提了解工厂生产情况。
|
1998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撤消中国纺织总会,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杜钰洲同志为国家纺织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图为杜钰洲(左一)在安徽纺织企业与纺织工人亲切交谈。
1998年10月,沈阳黎明集团的“中国古今服饰展演”在巴黎卢浮宫演出。这是中国传统服饰首次出现在世界时尚之都巴黎。
1978年 1月1日 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公开办公。
1980年 1月8日 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定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3月14日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丝绸公司的意见》,同意成立全国性的丝绸公司,把茧、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1981年 4月8日 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编制纺织工业长期计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厅局按照国家计委的布置,拟定本地区纺织工业“六五”计划的初步意见。
11月25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关于下达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华东纺织工学院的三个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纺织工学院和天津纺织工学院的九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2月7日 国务院转批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中国丝绸公司的报告,决定成立中国丝绸公司。
1982年 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成立,中心是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国有事业科研单位,主要进行服装产业基础理论、加工工艺、产业提升等方面的研究。
1983年 5月19日至24日 纺织工业部召集九省市纺织工业厅、局、公司的负责人,就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挥特区优势,开设“窗口”加速发展纺织工业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如下协议:由部牵头,与到会的九省市纺织工业厅、局、公司共同集资成立华联纺织有限公司。公司设在深圳市经济特区内。会议通过了华联纺织有限公司简章,并决定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纺织工业大厦,创办一批纺织工厂。
12月1日 商业部发出通告,即日起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1984年不发布票和絮棉票。
1984年 1月 全国工作服式样评选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从986件(套)中评选出120种优良式样向全国推荐。
3月11日至15日 纺织工业部教育司在西安召开纺织院校服装专业讨论会,成立和交流服装专业的办学方向、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
7月1日至10月15日 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员参加的全国服装学习班,讲授人体结构、服装色彩、服装设计概论及效果图、服用材料、女装工艺、男装工艺等内容,以进一步提高现有服装设计人员和服装裁减人员的技术水平。
10月7日 北京服装协会成立。它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群众性专业团体,任务是组织服装生产的协作配套,协调全行业产供销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探讨服装发展趋势等。
1985年 1月 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正式复刊。
1 月24日 《人民日报》刊登记者述评《纺织部门搞服装加工利国利民》。述评指出,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要打破行业界限,开展竞争,大力发展服装加工,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精神,要求各地纺织部门发挥面料优势,运用现代化生产管理的经验,延伸加工深度,发展服装生产。
9月6日至13日 由中国丝绸公司主办的“新丝绸之路——1985年度时装发布会”,在日本东京、筑波、名古屋、大阪四城市做时装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10月25日 国务院任命杜钰洲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1986年 《中国服装》杂志社等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金剪奖”服装设计评选大赛,这是当时国内最大、最权威的服装设计专业评选比赛。
1月6日 中国丝绸协会在广东举行成立大会。建立这个行业组织是为发展同国际丝绸组织和国外同行业的联系,引进新技术,吸收新经验,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促进统一对外。
4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1986-1990)发布,计划指出:5年间,纺织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最终产品增长1至3倍;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00亿美元;1990年,主要纺织设备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重点地区在技术装备管理和劳动条件方面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0月 国务院决定,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
11月28日 按照国务院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的决定,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正式移交给纺织工业部。整个服装行业,包括轻工系统的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和其他系统的服装行业,全部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统一管理。
12月6日 我国首次发布服装流行趋势。
1988年 5月10日 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在京成立。
8月6日 由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命题、纺织工业部立项的我国第一份《我国服装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科研课题,在京通过专家评议。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强调要以服装为“龙头”,更好地带动和发展我国纺织工业。
1989年 5月 天津市成立服装行业首家工贸一体化公司——天津市服装联合总公司。
9月4日 北京时装节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拉开帷幕。由北京市贸促会主办、中国服装总公司协办的首次北京时装节,是庆祝建国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全国共有13个省市及香港、法国等150家工商企业参加。
12月2日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来自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的时装模特荣获首届中国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十大名模的桂冠。
1991年 10月29日 “世界超级时装模特大赛中国选拔赛暨第二届中国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京举行。大赛共评出陈娟红等十大名模。
12月10日 中国服装协会在京成立。国务院总理李鹏、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雷洁琼分别为协会题词。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任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慕华任总顾问。
1993年 3月22日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中决定撤消纺织工业部,组建中国纺织总会。
5月14日-19日 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京举行,博览会规模空前,23个省市300多家企业,以及法、意、英、美、德、日、韩、奥地利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出。世界时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应邀在博览会上举行专场时装表演。
7月28日 我国首家全国性蚕丝绸专业市场——中国蚕丝绸交易市场在浙江省嘉兴市试营业。
9月18日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京成立。杜钰洲当选为主席。
1994年 7月 《服装时报》、《中国服饰报》正式创刊,每周一刊,彩印,国内外公开发行。
1996年 1月 祖国大陆纺织服装界首次跨过海峡,中国历代服饰展演团赴台访问演出。
4月26日 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杜钰洲发表“名师工程”战略宣言。随后,杉杉集团以400万年薪聘请张肇达、王新元任设计师,在产业界率先掀起波澜。雅戈尔、七匹狼、太和、三利等名企纷纷响应。武学伟、刘洋、王鸿鹰等一大批时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中国时尚新锐先锋。
1997年 11月18日 中国服装集团公司在北京揭牌成立,公司由中国服装总公司与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组成。
12月6日 第一届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师博览会在京举行。
1998年 3月20日 中共中央批准杜钰洲为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许坤元任副局长、党组成员。
4月16日 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家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撤消中国纺织总会,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纺织工业局挂牌。
9月30日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告成立,
10月中旬 沈阳黎明服装集团的“华夏黎明——中国古今服饰(巴黎)展演”在巴黎卢浮宫举行。
1999年 4月8日 中国服装股份有限公司A股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中第一家涵盖服装行业全概念的上市公司。
2000年 3月27日 温州服装品牌文化与营销理念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市场实践加理论研讨,使得“温州服装现象”引人瞩目。
2001年 7月27日 由《服装时报》发起主办的“首届中国南北女装对话”7月底在首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饰交易会期间举办,结束了中国南北女装无高级峰会的历史。
9月1日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起并联合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出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评出10类共57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衬衫品牌11个,基本上囊括了我国衬衫行业的代表性品牌,推进了我国服装名牌战略的实施。
2002年 从2001年底开始的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持完成的历时半年之久的浙江咨询活动结束,完成浙江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浙江纺织工业发展概况、竞争力状况与评估、提高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三大部分。
12月12日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举行2006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发布了中国纺织业以企业责任推动构建责任供应链的宣言。
12月底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公布了首批全国10个纺织基地市(县)、29个特色城(镇)名单,此次会议以全国性的权威行业组织的名义,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产业集群。
2003年 5月 夏梦服饰有限公司与意大利男装品牌杰尼亚合资成立夏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双方合资后,新公司保持原有品牌不变,继续生产、销售“夏蒙”系列产品,并在适当时机将“夏蒙”品牌推向海外市场,如: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8月27日 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揭牌成立。
12月底 由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时装协会组织联合组建的亚洲时尚联合会在东京举行了签字和成立仪式。联合会成立之后,将在三国分别设立委员会,并为三国的时装进入各自市场相互提供支持。
2004年 4月 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来到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1100平方米外滩旗舰店开幕活动。顶级品牌杰尼亚、卡地亚等也进驻中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东方新天地”、上海南京路,“迪奥”、LV等高档奢侈品品牌纷纷抢滩,在中国掀起了奢侈品牌消费的热潮。
2005年 5月31日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160余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全国和地方协会组织作为首批成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2006年 6月26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宣传贯彻纺织工业“十一五”纲要会议。会议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是国家指导“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纺织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 1月16日 中国金顶奖设计师计文波携男装品牌“利郎”登陆米兰男装周,这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和品牌首次在米兰登台亮相。
6月3日 国务院颁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此,纺织行业制定了节能降耗指标:到201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在“十五”末增长35%左右的基础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要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
7月 安踏在香港上市;8月报喜鸟上市带动了温州企业的上市热情;福建的特步也正在加快上市步伐。2007年是服装企业“上市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知名企业掀起了上市热潮。10月,深圳欧柏兰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波司登、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中国的部分服装企业已经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11月23日 雅戈尔公司宣布收购(新马)100%股权和Smart100%股权。这笔交易雅戈尔花费1.2亿美元,是中国服饰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
12月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12下旬表示,中国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拐点已经出现。由于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纺织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两极分化的趋向正在加剧,其中8.9%的企业利润占了全行业的39%。
影响中国服装30年的十个关键词
批发市场
最早的服装批发市场已经无法可考30年来,千万创业者的财富梦想,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形态得已实现;30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脱颖而出;30年来,价值数千亿元的产品流转,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里实现最终价值。
30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不仅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创业故事,而且孵化了一大批品牌企业和产品品牌,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品牌孵化器”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市场之间、市场中商户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从路边摊档转至棚户租屋,再由“市”入“场”转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商厦, 3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从最初低档、粗放、服务有限的商业业态演变成为以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为标志的新型流通商业形式。
服装出口
1999年,中国服装行业生产各类服装100亿件,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创汇300.6亿美元,居中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自1994年以来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从此后,中国的服装出口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也催生了一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与中国服装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相悖的是:中国出口服装中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服装生产企业大都为别国作“嫁衣”,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占据出口服装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服装一直居于国际服装产业链的末端,中国服装出口能否实现“蝶变”,引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关切。
名牌战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服装业进入了品牌经营的新时期,但真正上升到行业战略层面则是2004年,这一年的200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2004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在题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中国服装名牌战略》的行业工作报告中,阐明目前中国服装业推进名牌战略的三个重要理由:首先是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为产业升级建立了稳固的基础;第二,推进中国服装名牌战略是中国服装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重要机遇带来有利条件。他认为,中国服装业不仅规模在世界主流市场的条件,推进中国服装名牌战略已成为中国服装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现在,中国服装业已经完全有条件进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业务附加值的“名牌战略”新阶段。为了成功实施名牌战略,杜钰洲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提高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三个焦点,作为中国服装名牌战略的工作重点。
行业机构
2001年2月,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人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时刻,北京东长安街12号,国家纺织工业局的牌子被平静地摘下,由29名理事组成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理事会成立。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短短26个汉字,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后纺织服装行业不平凡的历程。纺织服装行业自此进入了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服务、协调的行业自律的新阶段。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所说:“这次机构改革标志着政府管行业,计划配置资源发展工业的时代宣告结束。是市场配置资源,振兴民族工业新时代的开始。”从此后,中国的纺织服装行运组织告别官办色彩,成为服装经济中新的活跃主体,并发挥着中介组织的特殊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品牌
全球经济工业化完成后,设计师品牌应运而生。目前全球最具知名度、最高档的服装品牌,基本上是在近代由设计师创立并传承的。而在中国,目前工厂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共同存在,处于混合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期以来作为“绿叶”存在的设计师开始以“品牌”的名义出现,正如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所言:“在下一个阶段,中国将不断涌现设计师品牌,尤其是在个性化非常强的女装市场,融入其中的设计师品牌会越来越多,设计师创立的品牌进入商场销售的现象,也将会大量出现。”而例外、积芬、卡宾等设计师品牌在巴黎、纽约等时装周的闪亮登场,更让国际时尚界人士惊呼:整个时尚界正屏息以待,快速发展的中国时尚或品牌将会用独特的亚洲风格和美学,引起我们穿着的方式变革。或许中国真正的服装品牌就会从设计师品牌产生。
产业集群
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集聚地,而服装产业集聚地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一以服装文化、商贸、时尚为主要特征,成为以大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大都市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其二以产业配套齐整为主要特征,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温州、宁波、晋江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其三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形成以大型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群。浙江平湖、江苏常州、广东潮州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其四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单一产品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色,形成以中小城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浙江嵊州(领带)、湖州织里(童装)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产业集群从“自发”到“自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是1991年由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首先提出来的.是指企业仅以优势的、有限的、关键的资源,将其他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体弥补仍能实现总体各项功能,最大效率地发挥其有限资源的一种经营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虚拟经营在服装行业风生水起,其中的佼佼者当属美特斯邦威,总裁周成建甚至被称为“虚拟先生”,一时间跟风者如云,似乎做服装一“虚”就灵。然而有意思的是,如今以“虚拟经营”、“借鸡生蛋”驰名全国的温州休闲服企业,悄悄地开始实体生产基地的建设。其实虚拟化经营说到底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但相对企业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赖,需要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才能完成经营过程,因而受其他企业制约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而实体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相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有着组织完整、功能齐全可以封闭式运行等优势。
轻公司
当2005年PPG创立时的第一天起,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它会成为改变中国服装企业运营模式的一条“鲇鱼”,不开设任何一家线下的门店,只通过邮购目录和网络直销衬衫。即使在今天,PPG的营销模式在国内服装业也近乎冒险。PPG创立之初,就立志把直销渠道嫁接到传统服装产业,打造一条新的产业链,即布料采购-设计生产-直销广告-物流配送。面对PPG近乎可怕的销售记录,中国同行表面上不以为然的目光里饱含着嫉妒,服装还可以这么做?!“失去的是锁链,改变的将是整个世界”,用《国际歌》里的一句歌词来形容以PPG为代表的轻公司模式可谓恰如其分。如今,PPG正面临着淹没在“三人成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舆论的危险,但是无论如何应该感谢PPG,有了它,传统型服装企业才会如此强烈的感受到失重之忧,才有可能避免成为“温水青蛙”的命运。
资本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服装业作为传统行业一直给人以稳健甚至保守的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风险投资和上市似乎一下子让服装企业步入了发展快通道,服装企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热衷于对“热钱”的追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感叹国内众多经营实体对证券市场的“热爱”,他甚至怀疑在国内的某些产业中,还剩下多少企业家在安心做产业。一方面资本力量的选择性进入将为具有成长性品牌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养料及资源,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以投资股权为重要多元化方向的“赚快钱”行为可能成为行业的重要安全隐患。从品牌经营到资本经营,对服装企业来说还是一堂陌生课,主业成为外壳,利润成为一切,资本对服装企业的异化绝非虚言。
服装传媒
1985年,中国服装杂志创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服装行业媒体,1993年,《服装时报》、《中国服饰报》先后创立,随后其他服装行业媒体相继涌现。行业兴则媒体兴,十余年来,服装传媒报道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并成为中国服装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和国外的行业媒体相比,中国的服装传媒还缺少自己独立的声音,从报道行业到引领行业,打造媒体与产业的共赢平台,对中国服装传媒来说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