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幕,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又拉开帷幕,种种迹象显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已成为贯穿当下国内外财经热点的一条主线。
而在此前的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这些都预示着经济增长正面临转型,引起了我市政府部门及企业界的密切关注。
日前,记者在泉州中心市区工业锅炉房节能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市工业用煤80%用于锅炉燃烧,工业锅炉设计热效率一般为72%—80%,但实际运行热效率平均仅为60%左右。以去年耗煤量4亿多吨的基数计算,如果能将热效率提高15%—20%,每年可节约7000万吨煤,并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泉州漂染、纺织、皮革、食品、陶瓷等高耗能企业均是节能潜力巨大的重要阵地。”市质监局直属分局的特种设备安全科科长黄国安用“刻不容缓”来形容我市企业节能降耗问题。
我市节能减排现状如何?应怎样推广?为此,记者走访了业界人士。
降耗做法:全国推广应用
记:我市高能耗企业节能工作的现状如何?
郭:近年来,我市晋江、石狮印染企业广泛开展了节能降耗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领导在年内先后多次来石狮进行调研,并要求石狮染整同业公会将科研成果向全国印染行业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市企业主动参与的活动,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锅炉是我市最主要的耗能大户,我市质监部门和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泉州分院节能中心已为2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为405家企业的832台锅炉实施免费节能技术诊断。目前,全市共建立16家锅炉节能示范工程,总改造投入约900万元,每年节约资金3000余万元,节约标煤约3.2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350吨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00吨。
我市节能减排工作达标的大多是大型企业,如宏远、凤竹、宝益、万兴隆等纺织龙头企业已投入不少资金和人力在节能减排这项工作上。而这仅仅是一小块工作,诸多小型高能耗企业尚需在节能工作上下功夫。
陈:纺织、服装、制鞋3大高能耗传统支柱产业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对泉州企业而言,实施节能减排是潜力巨大的工程,企业参与节能工作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资金需要投入多少?投入后能回收多少?需要多长的回收周期?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一些权威的检测数据支持,还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先试水,为众多小企业做可参考的示范案例。
更新设备:能效测试先行
记:一些企业家认为,企业环保节能工作是为社会效益而做,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在投入节能减排设备的几年内将成本回收,而且还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郭:如果企业事先不对原有设备进行能效测试及评估,不对节能设备投入使用做出长远规划,盲目地投入节能设备,就难以了解能耗改造情况,经济效益也随之减少。企业应从能耗审计、节能诊断、节能规划、节能效益评估、第三方检测、节能产品等技术上有规划地投入节能工作。
陈:投入节能设备的效果如何,主要看成本回收时间的长短,这又牵涉到企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否做得到位,公司近期投入研发的“新溶剂法竹纤维纺丝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一般来看,溶剂占我们企业生产成本的30%左右,该项目能回收93%以上的溶剂,经过循环再利用后,溶剂占的比重就降到10%以内,这样大幅度降耗的项目对大工业生产的企业而言,是笔极为可观的开支节省。
政策保障:约束激励并重
记:在泉州企业中推广节能降耗工程,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郭:政府与企业之间要协作交流,为企业构建交流的桥梁,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等。
节能效果的评定应以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并免费对年耗煤10000吨以上企业做出诊断,特种设备节能示范工程的节能量由检测单位提供数据,经质监部门与经贸部门共同认定,政府再拨出专项资金。
苏:节能减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一把手应转变思想,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政府可以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可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通过建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对节能减排有贡献的企业给予财政奖励、贷款优先、税收优惠等。
陈:资金上,政府应鼓励扶持落实节能降耗的企业。可给予企业适当的财税优惠措施。一方面使得执行企业享受到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促使正在观望的企业对技改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