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展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新、旧标准的比较和探讨

时间:2010/4/3来源:作者:

 请教专家      查看其它专家

    GB/T 5326-2009《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09年4月21日发布,2009年12月01日正式实行,代替了已实施13年的GB/T 5326-1997《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标准(以下简称旧标准)。新标准扩大了适用范围,增加了质量考核指标,外观质量参照美标四分制,使整个标准更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新、旧标准的内容上的区别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1 扩大了适用范围

    老标准适用于鉴定衣着用,含精梳涤纶短纤维50%及以上的,与棉混纺的各类漂白、染色和印花布的品质。新标准扩展到适用鉴定服饰、家纺用,含精梳涤纶短纤维50%及以上的,与棉混纺的各类漂白、染色和印花布的品质。家纺用这一范围的增加,解决了家纺产品的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面料无标准可依的现象。 

2 增加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考核

    新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作为引用标准执行。 

3 内在质量指标进行了修改和增加

    (1)撕破强力在老标准中是作为内控指标项目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一般都不作考核,而此次新标准中明确规定撕破强力作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有纱织物和线织物两种。

    (2)水洗尺寸变化率由旧标准的纱、线织物根据混纺比的多少来考核修改为新标准的仅划分为纱织物和线织物两大类,并对考核指标作了适应性调整。

    (3)增加了纤维含量偏差的考核。在旧标准中,对混纺产品没有混纺比的指标考核;而新标准规定: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产品的纤维含量要考核,且含量偏差指标考核相同。这样即有利于企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又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

    (4)旧标准中的染色牢度考核中,耐汗渍色牢度、耐热压色牢度分别对个别染料考核,且考核指标不同;而在新标准中改为所有染料都考核。删除了刷洗牢度的考核,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涤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使考核指标更具有人性化。 《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新、旧标准的比较和探讨0.gif

4 分等规定

    旧标准的分等规定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而在新的标准中只分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取消三等品,使企业和检测机构的可操作性更强。

5 外观质量

    (1)由于考虑到我国的现行状况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以及并染色牢度在老标准中耐??与GB/T 5325—2009精梳涤棉混纺本色布衔接等原因,新标准参照美标由局部性疵点十分制改为四分制,允许评分由分每米改为分每平方米计算;除边疵外,其余采用0起点。

    (2)对外观散布性疵点允许程度做了修改。在旧标准中,幅宽的偏差分为四种规格考核;新标准将四种合为两种,考核指标数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3)色差级。取消了旧标准中正反面色差的要求,在原样的左中右,色差级做了相应的提高。

6 附录

    旧标准的附录共有A、B、C三类。附录A为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加工系数以及幅宽、密度、断裂强力的计算,附录B为用于常温测定断裂强力的温度、回潮率的修正,附录C为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内控项目。断裂强力在新旧标准中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因此旧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被取消;由于撕破强力指标由原来的内控指标上升为考核指标,折痕回复角指标不作要求,因此旧标准的附录C也被取消。新标准只将幅宽、密度的加工系数的指标作为附录A。

    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标准的内容,有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标准在前言中提到增加安全技术要求的考核,但笔者发现新标准指标的考核中没有提及到安全技术要求指标。新标准纤维含量偏差的考核指标为3%,以净干重量百分率表示,但以此面料制成的成品如衬衫标准中纤维的含量指标要求是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家纺产品含量指标要求是参照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FZ/T01053—2007标准考核,而此标准规定偏差为5%,这样就造成了标准之间相同测试项目考核指标的无可比性和不兼容性。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使之更好的为检测工作服务。(南通市纤维检验所:俞丽君)

(中国纤检)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人:马先生 联系电话:0755-26582990 联系邮箱:service@fzengine.com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