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展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制鞋世家迁徙之旅

时间:2011/11/2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2011年8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几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设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指导意见》,其提出,力争用3年完成珠三角示范区的加工贸易初步转型。

       接近商务部的人士解读,这一表述背后,意味着广东获得了三年的过渡期,在这三年内自发地进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中央在政策面上暂时不会施压。“迫于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可能会略有扩容,但是大的政策面暂时难有调整。”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商务部时评专家、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世俭说,加工贸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功不可没,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国家科技部早前的一份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课题显示,在1991年-2003年间,中国的加工贸易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就增长0.761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进口的贡献率为47%,加工贸易进口的贡献率为53%。

       然而,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征,也吹出一个看似繁茂、实则“浮肿”的中国外贸。2005年以来,中国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频频引来国际压力,人民币也不得不驶上升值之路。

       事实上,如果扣除掉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中国外贸将出现大额的贸易逆差。三十年的外贸结构固化带来的转型阻碍,正是加工贸易政策遭遇调整的直接原因。

       代工者的命运

       张汉文是中国大陆施行加工贸易政策的典型获益者之一。

       张是全国台商总会的首任会长,也曾任东莞台商协会会长,他在大陆的第一个工厂正是一家皮鞋的代工厂。和多数珠三角的港资、台资企业一样,工厂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国外客户提供皮革等料件,按照其提供的设计样本在国内加工制成皮鞋后,再出口给客户——整个流程没有关税,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承诺这些皮鞋全部出口,不内销。

       政府免除料件进口17%的增值税,使得企业可以简单赚取代工费,不用考虑原材料的采购、研发设计、后期渠道甚至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诸多问题,只要有机器、厂房、廉价的劳动力、加工贸易的经营权以及国外客户的订单,这摊生意就能舒舒服服地运转下去。

       张汉文出生在台湾的制鞋世家,在1991年到东莞设立第一家大陆工厂、开通第一条生产线时,其在台湾已经拥有5条生产线,常年握着耐克、阿迪达斯这类大客户的订单。他在东莞设厂的尝试极为成功,便宜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使得利润率一度高达40%,1994年,张汉文在台湾的制鞋生产线已经悉数转移至东莞。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莞樟木头,用张汉文的话说,整个都是小山头,道路等基础设施并不齐全,连出租车也都没有,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模特车”。现如今,代工者们聚集的东莞已经成了世界工厂,更有了“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说法。

       张汉文的富华鞋业也在这样的变迁中从一条生产线发展至十多条生产线,200-300人的小厂扩张成数家数千人的大厂,从早期1000万美金左右的皮鞋出口额提升至1亿美金左右的出口额。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似乎已经到头。

       张汉文坦言,当前的环境和当初已无法相比。采购商们的订单要求日渐严苛,劳动力不再那么便宜,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还能延续多久,都已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看得到的是,过去40%的高额利润早已不能为继,当前大部分代工鞋厂的净利润水平仅有1%,富华鞋业因为代工的功能性鞋类产品,利润率稍高一些可到5%。

       按照最悲观的情况估算,如果加工贸易取消,或者说鞋类产品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那么张汉文要延续当前这摊制鞋的生意就必须转而从事一般贸易,那么再进口原材料时就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根据现行的出口退税率15%,这2%的税收就将是政策调整后张汉文需要多支付的成本。而不得不考虑的是,倘若出口退税率在今后再出现下调,那么这一负担还将不断加大。

       如果鞋类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那么在进口料件时,张汉文就需要将相当数额的保证金存入海关指定的账户,待出口核销后,才能拿回保证金,这一曾经短暂出台过的“台账实转”措施实则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流转。有估算称,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高达200亿元。
 

      劳动力的短缺也是让生意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同为台资的南海金履鞋业总经理刘坤说,劳动力成本已经从2008年之前的1000元左右,上涨至目前超过2000元,然而这样的薪酬仍然很难留住工人。就在去年的几次大陆台商聚会上,不少台商都已经萌生去意。

       刘坤在大陆已经不再追加投资,选择守住当前的订单和工厂,张汉文也在评估外迁的种种风险之后,选择继续留守东莞。

       不过也有工厂选择了继续迁徙。

       台湾永京集团1980年末到珠三角设鞋厂以来,当前广东数家工厂合计月产能已经超过400万双,虽然广东工厂的产量占比仍然位居第一,但今年几乎已经没有增幅,而江西、湖南、越南、印尼等地的工厂产量却在大幅地增长。

       通过加工贸易这样的贸易方式,盘踞珠三角这20年,这家公司手中已经牢牢攥着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优质采购商。

       2006年前后,国内外贸政策全面收紧,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升值,最重要的是,台资鞋业赖以生存的这种加工贸易模式逐步收缩调整的呼声日渐高涨。当时的珠三角,也正迫切想要将制鞋、成衣这类加工厂腾挪出去,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进驻留出空间。

       顺应了这一政策引导的转移,2007年,永京集团在江西设置了自己的第一家内陆工厂,设定月产能70万

       双鞋,吸纳工人大约2000人。

       这种观望性、试探性的布点,暂时还没见到多大的成效。如今,公司的大部分产能仍然集中在广州、清远等区域,“广东省内工厂的产能每月接近400万双,最主要的是,工艺稍微复杂的产品仍然只能放在广东加工。”该公司人士说。

       实际上,这样的产能迁徙和调整要追溯到2004年。

       当时,耐克这类的采购商虽然已经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采购国,但是其全球采购版图中,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尼等地的采购份额正在急速上升。

       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广东雇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2000元左右(涵盖社保、公积金等各项成本),而印尼等地雇佣成本还不及1000元。

       不过,采购商们发现,不论是生产效率还是工艺水平,东南亚等地工厂仍然比不上珠三角的工厂,而后者还在高端产品制造上仍然占有优势。

       让珠三角的工厂主们去经营、管理越南等地的工厂,这一想法开始在采购商中间发酵。

       在经过数年的采购经验积累和深度分析后,这些大型的跨国采购商们开始推动永京这类的台资鞋企赶赴东南亚投资设厂。

       “参股合作或者是全面收购当地的供应商,是主要的两种方式。”前述人士说,这些工厂大部分都已经为采购商们供货数年,其根植多年的背景,使得初来乍到的珠三角的工厂主们不用过多忧虑当地的人脉、政策环境等因素。

       耐克们最初的考虑本来是帮助当地的供货商提升工艺和效率,而2006年前后的贸易环境变化,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使得更多的产能自发从珠三角迁徙了出去。以永京的工厂为例,虽然他目前仍有接近400万双的月产能安置在广东,但经过这五六年的发展,他放在东南亚地区的产能,也已经基本接近这一数值。

       不过,“采购商还不放心把工艺复杂的产品放到内陆或东南亚生产。”前述人士说,工厂的迁徙路线取决于这些地区工厂对复杂工艺的掌握程度、以及劳工成本的下一步变化。

       事实上,严格比照两地的综合成本,很难说目前的东南亚就更具优势。上述人士说,一双鞋的综合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材料成本各个地区采购价格基本相当,劳动力的价格和效率、综合的管理运营成本就成了各个区域的竞争点所在。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人:马先生 联系电话:0755-26582990 联系邮箱:service@fzengine.com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