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经济学界的研究指出,从2009年开始,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由被动走向自觉。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品牌布局调整成为热点,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等手段逐渐成为品牌创造与创新模式,这些热点的呈现,都昭示中国时装产业为即将实现“服装强国”梦想的建设而奠定的坚实基础。中国时装产业已成为继能源、信息产业之后,资本市场非常看好的方向。相比起欧洲的一些传统品牌,年轻的美国大众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大有空间。
在资本看好中国服装的同时,中国的服装企业也积极走进资本市场,上市,成为众多服装企业的共同选择。根据报道,目前已有近100家纺织服装企业等候在资本市场的门外,其中,虽然不乏被屡次喝退而再度冲刺者,但所谓“上市的诱惑”仍激励着大批公司前赴后继。
上市的诱惑让服装企业前仆后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杉杉、美尔雅、雅戈尔等服装企业就先后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进入21世纪后,红豆、李宁、七匹狼、波司登、美特斯?邦威、希努尔等一批服企更是先后登陆中国内地、香港甚至海外证券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而中国服装业发展到现在,已从最初的价格战和渠道战过渡到品牌战,业内有观点认为,品牌战之后可能会是资本战。据业内消息称,目前已有近100家纺织服装企业等候在资本市场的门外,其中不乏被屡次喝退而再度冲刺者。
选取几家纺企作上市前、后两年主要财务数据对比,结论是:名利双收,甚至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已被排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307位。
最近几年内上市的纺企财报喜人:探路者总资产增幅225%、营业收入增幅39%、净利润增幅69%;美邦服饰总资产增幅146%、营业收入增幅42%、净利润增幅61%;利郎总资产增幅134%,营业收入增幅37%、净利润增幅97%……
网易发布的《2010服装行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五成的服装企业在未来两年有上市计划,同时有过半数的企业认为这会对现有品牌构成冲击。
一家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的工作人员透露,公司正在竭力通过各种方式打入资本市场,A股与H股对上市企业的质素要求较高,如果冲击国内A股与H股失败,将转战境外资本市场争取上市。尽管境外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尚不明朗,但抛开获得融资之外的诸多益处仍值得一试。因为除了融资,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会获得相应政策优惠和重视、提升对外洽谈的资本、增加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机会等,“这些都是超越金钱的资源!”
上市不是一招鲜失败案例警示服企
目前,国内服装企业的上市地点主要有三个,即国内A股市场、香港市场以及美国纳斯达克。区别于国内A股的“核准制”,美国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核采取的是“登记制”,只要信息披露、财务报表符合美国标准,企业就可获得机会上市,在美国上市的成功率相对很高。
就像准备上市的工作人员说的那样,如果“冲击国内A股与H股失败,将转战境外资本市场争取上市。”然而,美国上市并不像中国企业家想象的那般容易。
服装公司上市后处于一个多方位聚光灯下,除了SEC、交易所的直接监管,还有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冲基金、媒体、个人投资者等各方的监督,监督者埋伏在各个角落,在为自己谋取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股票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转。
麦考林遭遇集体诉讼,便是律师事务所与投资者上演的“好戏”。
在公司披露业绩后,一旦股价下跌,一些律师就会广泛联络小股民,抓住季报或者年报上的各种小“纰漏”,对上市公司提起集体诉讼。美国律师之所以这么积极,是因为如果诉讼打赢,律师能够获得赔偿金额20-30%左右的律师费。
一旦遭到起诉,被诉讼公司的股价在短期内剧烈下跌,跌幅往往高达50%,甚至超过90%,对冲基金就会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除了严格的监管,美国对违法上市公司的惩罚很重,此次麦考林遭多起诉讼,如果败诉,赔偿金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事实上,美国股市远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美,这里充满诱惑,同时又布满陷阱。对于那些已经或者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麦考林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重视。国内上市还是赴美上市,甚至要不要上市,都要重新思考。
如果服装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上市成为一种自然的进程,那么也要在上市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服装企业上市一般均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是否成功受很多外在因素限制。同时,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会对其上市造成影响。根据过往的经验,中国服装企业在上市过程比较常见的内部问题包括:法律架构重组、独立经营原则、业务剥离、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税务问题、会计问题和公司治理。这些内部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类为法律问题和财务问题。近期,许多拟上市的企业均提前引入相关的法律团队和财务团队分别在法律上与财务上对企业进行梳理和规范,确保企业在最佳的上市时机到来的时候不会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阻碍了上市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