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最新报告称,中国时装市场在过去10年中扩大了两倍,有望在未来10年内再增长两倍左右,成为全球最大时装零售市场之一。
bcg预计,中国时装市场将在未来10年内再增长两倍,在2020年达到1.3万亿人民币以上。
报告指出,过去10年中,中国时装行业市场规模扩张两倍,到2010年底已达4000亿元人民币。
15日当天,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吕晃(vincent lui)对记者表示,国内服装企业相较国际存在差异,国内品牌承传没有国外深厚,所以需要投入时间、品牌去打造。从整体零售体验讲,国外与国内消费者的要求一样。“时装产业对中国而言还是年轻的产业,”他说。
吕晃认为,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经济起码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好到怎样”。因此,在平衡服装企业重内销或是出口问题上,“怎样快速占领本土市场肯定是企业首要做的”。
bcg报告称,对中国时装企业而言,未来10年蕴含机遇。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以2010年名义收入定义,年收入为74000元人民币或11400美元以上)的数量将从目前的5000万增加至2020年的1.4亿。
在接受bcg调查的5000多名受访消费者中,50%表示计划在2011年对时装升级消费,这一比例比2010年和2009年分别高出5%和14%。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仍处渗透率曲线的初始部分,这使得中国有潜力成为更加重要的时装市场,并在未来5年来占据全球时装市场增长的30%左右。
中国14岁至45岁城市消费者人均时装消费较低,与美国与欧洲分别5770元与5020元人民币的消费水平比,中国每年是1150元人民币。考虑到中国人均收入与美国、欧洲相较存在差距,因此,中国人均时装消费与美国、欧洲相比较低亦不难理解。
中国过去10年的时装市场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时装市场,bcg总结为:中国存在“时装就是大品牌”的早期简单概念、运动服装的主导地位、特许经营模式的激增以及根深蒂固的百货公司业态等情况。
对此,吕晃认为,“对于时装企业而言,过去制胜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大’品牌 、低成本供应链并有能力通过特许经营迅速发展零售业务。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新需求调整战略。”
bcg认为,中国时装市场未来10年中,更多高消费群体将来自较小城市。在未来10年中,许多高消费群体将居住在内陆或较小城市。2010年,较小城市构成了约50%的时装市场。到2020年,三分之二的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将居住在四至七级城市,并将占据时装市场整体增长的60%。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利益份额将更加分散。如今,为了在中高价位的时装市场上实现80%的覆盖率,企业需要进入462个城市。到2020年,为了保持同样的市场覆盖率,企业将需要进入568个城市。
与此同时,由于来自互联网一代的消费者日渐增多,网上购物的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bcg预计中国网购者的数量将从2010年1.45亿增至2015年的3.29亿。
bcg认为,建立真正的多渠道模式的比赛才刚开始。如果企业能首先围绕目标客户群建立零售和服务模式并未目标客户群提供一致的、全天候的线上线下体验,那么它们“将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而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则较为落后。
对此,bcg项目经理周蕴凌对记者说:“中西部未来也会有机会。目前品牌主要集中在沿海或南方城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那里是传统制造加工企业集散的地方,许多品牌,特别是运动品牌,也是当初进行生产后转为自己的自有品牌,然后再进行发展。所以,在生产规模方面,未来仍会集中在沿海和南方。”
“但这不等于说中西部地区就不能有领先的品牌出现,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丰富,特别是互联网或其他销售渠道的发展,让沿海城市消费者和内陆消费者认知的差距慢慢拉近,大家都会一起提速,”周蕴凌说。(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