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似乎正在受到周边国家的干扰。比如现在在耐克鞋的制造上,中国就受到来自越南的强有力竞争。耐克运动鞋都是外包生产,2001年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在各国排名第一,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2010年,越南超过中国,占37%,中国退居第二位,占34%。
分析人士指出,耐克生产基地的迁移证明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中国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市场的代名词,世界工厂的地位正不断下沉。另外一方面,一些代工厂企业移出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有的甚至把全球研发中心移至中国。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在受到威胁,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生产商撤出中国到底原因何在?危机中是否有机遇?世界工厂之后,中国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研发中心?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做出如下点评。
主持人:从耐克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好像正在消失。目前,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另外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荆林波:第一,目前耐克在中国的生产份额低于了越南的消息,只是冰山一角。它从侧面反映出,过去的30年,中国经历高速的成长之后,中国制造正面临从获得成本优势向其他优势转化。
第一,这个消息说明中国的劳力成本在上升。因为总理提出,中国社会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用工的福利待遇。
第二,中国的市场仍然很大。中国的不会一下被淘汰出竞争行列。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腹地,和过去的日本、韩国乃至台湾地区是不可比拟的。耐克某一年度的数据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30%多的制造份额,会像过去的日本一样,一下跌到5%甚至10%。
第三,耐克公布了它的新财务报告,大陆区的销售突破了20亿美金,耐克大中国区的销售比例占全球销售比例的1/10以上,同比增长了18%。中国是耐克未来最主要的消费区,所以它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制造和中国的消费隔离。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制造业逐渐搬出中国的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已经把他们的研发部门甚至研发核心建在中国,是不是也说明中国目前已经走过了制造大国的路,开始工业转型了?
荆林波:按中央的说法,中国经济是要转变增长方式,要从过去的粗放式的转向内涵性的增长。内涵性的增长必然要注重研发,也就是中国制造要从微笑曲线的低谷向两端发展,其中一端就是研发。这些年跨国公司到中国设立研发公司、增大研发的投入事例比比皆是。还有一组数字是,在每年毕业的600万到700万大学生中,理工科的学生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些工程制造、理工科学生的毕业数,显示出中国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未来竞争力。
严格的教育使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理功底非常好,但相较其他国家的在研发团队上的人工成本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未来相辅相成的就是在制造上,一部分要向高端走,另一部分就要加大研投入。(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