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社会服装是文化历史发展重要奠基石

时间:2013年08月23日 11:42:39来源:网上轻纺城作者:

  在茹毛饮血的猿人时期,人们用兽皮和树叶保护身体,遮蔽烈日或御寒,这是最原始服装的雏形。旧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穿着可以按其所需而自由制作,这时的服饰已经脱离了萌芽状态。在距今25000年周口店山顶洞中发掘出的骨针足以证明,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饰的起源期。

  那时的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再晚一些时候,又出现了石和陶制的纺轮,说明了除兽皮外,人类还会用植物纤维来纺和织,使衣服的原料又发展了一步。到了渔猎、畜牧与农业时期,美化的要求和审美的观念伴之而生。他们不仅寻求服饰式样的合度,还对服饰本身外的各类附属饰件加以美化。

  中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是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期形成配套的。由于当时的纺织品服装难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会的陶器彩绘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纹,是反映当时服装款式的珍贵资料。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原始人类可能是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的。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还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原始发型

  束发作髻是远古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但不同的地区和族别之间又有不同的装扮。有的头顶中央束发髻,髻上横插发笄;有的是剪短的披发;有的后垂编发;有的编发围绕前额;有的头顶左右束髻,并在头中央向脑后悬挂一条长蛇形状的装饰物。

  冠帽

  头冠是古人表达身份地位或象征礼仪的装束。彩陶和雕塑人像中有尖顶高冠、圆帽、帽箍、羽冠、包头和纹面的形象。彩陶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5cm,口径39.5cm,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盆上画的人面鱼纹,多数带有尖顶高冠,冠缘及左右侧饰有装饰物,左右底侧对称外展并向上弯翘的两枝冠翅,使冠帽呈现庄严感,显现出一种空间气势。

  人面的上额和下颔均涂饰纹彩,是当时纹面习俗的反映。下颌从嘴角往外画着两条鱼纹,则是祈望渔猎丰收和人口繁衍的象征。湖北天门邓家湾石家河文化中期遗址出土的陶塑,高7.5cm。冠帽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以美观为主。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玉人。通高9.6cm,最宽2.2cm,距今4600年,戴有顶方格扁帽。

  衣裳

  1995年,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彩陶舞蹈盆,马家窑类型,高12.5cm,口径22.8cm, 距今约5300至4050年。所画舞人均穿紧身上衣,下穿裙身作半球形膨起的齐膝短裙,打破了原始人舞蹈必挂兽尾模拟兽类的推想。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纹,马家窑类型,盆上所画的三组舞人,是用影绘的方式表现的,所穿均为窄袖紧身、长与膝齐的襦衣,画面为了表现动态美,将包头布的一角垂于额头的右方,而衣襟向左方飘起。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的彩陶人形,新石器时代,高20cm。头顶中空,侈口,双眼镂空,胸部饰网纹饰件,下穿不连裆长裤,脚穿翘头靴,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形象。

  纹样

  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纺织手工艺的出现,我国出现了织花衣料。其中有织成的回纹和条纹的,但大量的服饰纹样是用毛笔彩绘的。有三层斜线三角纹,有旋动的圆点弧纹,有漩涡纹、十字网纹、S形蛇纹、条格纹、锯齿纹、锯齿圆弧纹等。原始社会各氏族部落的服饰纹样,风格与同时期同类型的彩陶纹饰格调一致。在古代原始部落,都有纹身的习惯,当创造了配套的衣裳以后,原来画在肉体上的纹身图样,被衣裳所掩盖,从而出现了“画缋”工艺和服饰纹样。

  绞织加缠绕织法的回纹条纹葛布,出土于江苏吴县草鞋山距今五至六千年青莲岗文化遗址,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中图是麻纺织物印痕纹样,出土于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右图是人形陶冠,高31.8cm,口径4.5cm,197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遗址出土。罐口仅开一个小孔,故非实用之物。人形披发,头部非常写实,身上衣纹画了3层斜线三角纹,极为生动。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