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纺织的物证记忆

时间:2015年07月13日 11:03:31来源:作者:

  一个个圆形的穿孔石,承载见证五千多年前的手工纺织史。海南黎族的手工纺织史从哪一时期开始?——那一个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纺轮用具,蕴藉着海南黎族漫长悠久的纺织史。


  石纺轮,作为海南黎族早期纺织历史的重要物证,是一个纺织时代的古老印记。石纺轮的工作原理,传承了下来,至今仍在演奏着动人的纺声。

  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纺轮

  海南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随着历史的演变更迭,黎族的纺织技艺传承一直保留下来,然而我们在海南省博物馆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发现陈列的麻棉织品实物中,年份最早的纺织用品只推定至明代,也就是说,麻棉织品作为以植物纤维为主的生活饰物,由于气候、温度及有限的保存条件,在黎族民间已很难找到一套能保存五百年以上的麻棉织品。而能够在漫长的黎族纺织史中,跨越千年时空,得于见证海南史前纺织历史的就是五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纺轮,石纺轮就是木制腰织机和脚踏纺车发明以前人类最重要的纺纱工具。

  据史料记载,在大约两万年前,海南岛上开始有频繁的人类活动痕迹,从三亚落笔洞到昌化江支流南阳溪史前文物调查中,考古出土了石核、砍砸器等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晚期遗址,是中国最南端的人类早期活动点。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石器工具也从打制过渡到磨制,在今人看似非常简单的手工劳动变化,却让人类需要经过上万年的跨度。可见,人类智慧的累积过程是何等漫长。

  1954年,由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海南岛考古调查工作组,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曾进行过为期半年的考古调查研究工作,在琼南地区不同市县地点先后采集了八十七件新石器,其中就有古老纺织用具——石纺轮。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对海南陵水桥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使用过的纺轮。

  海南省博物馆涂高潮研究员认为,纺轮是新石器时代手工制作绳索或丝线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早期用于抽纱拈线的纺织工具,石质纺轮是用天然石料经磨制成形的,因其形状像个车轮,故名石纺轮。

  古时黎族女子以石纺轮拈纱制衣

  关于人类手工制衣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利用树皮来制作衣服,直至今天,海南昌江地区还有个别黎族群众沿用了这一古老的制衣技艺,用见血封喉树皮来手工制作树皮衣,这代表了人类早期衣服的雏形。从树皮简单制作到麻纤的精工细作,同样也经历了从石拍“打制”到石纺轮的“磨制”过程,这可以说是黎族先民制衣技术的一大变革。而石纺轮开始出现在纺织麻衣的时代,充当了这一重要的角色。

  据有关考古资料介绍,古人使用的石纺轮一般利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加工,先把石头表面去皮,再磨成圆状,同时在两边打孔,两边钻洞由外大及内小,然后将孔洞中间的会接点穿通,一个石制纺轮终于完成。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黎族文化研究专家林开耀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黎锦专门研究工作。对于石纺轮,他说,工作石纺轮又称为“纺缚”(纺缚由纺轮和轮杆组成),这种纺织技术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产生这种技术,这种纺织工具,虽然很简单,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很科学,使用也很方便,很值得人们加以利用。它的使用方法、造型等和我们现在的纺织生产车间的纺锭工作原理都是一致的,所以说,纺纱的主要工具,即现代纺织的工具纺锭,也就是古代的纺轮,纺缚是由纺轮和轮杆两个部分组成,其结构虽然简单,但是作用是很大的。当人们用力使纺轮转动的时候,纺轮自身的动力,使得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纺轮旋转所产生的力量,使拈细的纤维加拈而成麻绳的花状。黎族人利用木棉花,在纺缚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纤维牵伸拉细,轮盘转动,就会不断沿着与轮盘延轮杆的方向上下传递,纤维就不断地被牵伸加拈。当轮盘产生转动的力被消耗完的时候,轮盘便停止转动,这时候加拈过的纱缠绕在轮杆上,然后再次给轮盘旋加外力旋转,使它继续纺纱,不断地工作着。在过去“男耕女织”时代,黎族妇女在农闲的时候,广泛使用这种方法来纺纱织布,石纺轮的出现,自然会给原始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科学原理,一直沿袭到今天。

  石纺轮后来被纺纱轮取代

  笔者曾多次深入到不少黎族村庄,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据当地村民符建样说,他们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也偶尔发现有此类的圆形穿孔石,一般误当作自然奇石带回家中玩赏。我们还发现,个别黎族人家也藏有传世的石纺轮,但已经脱离了一般的使用功能,有的则用在宗仪占卜活动。

  石纺轮作为最古老的纺织用具,随着时代的演变,纺织工具也不断改进,后来又出现了腰织机和脚踏纺车,石纺轮也逐渐退出了它的使用历史,但所依据的石纺轮工作原理,却一直传承下来,我们在海南东方、乐东一带,也发现黎族妇女还在应用纺轮原理工作,但已经不是石纺轮,取而代之的是纺纱轮。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翁毛村刘亚俺老人家里,年已八十七岁、走路蹒跚的她,手脚并动地向我们展示她纺纱轮的成线技艺,她先把位于轮杆末端的轮勾固定麻线,然后用手捻线,捻成的线团形成一个圆状后,就把轮杆放在腿上用右手来回槎动,左手同时拉线,一个个的松散的麻花即刻在转动中拉出了一条条的麻线,而随着麻线在轮墩上越圈越大,逐渐成型纺纱轮体积也在变大,在作用转力的加大下,她工作时反而更加轻便,成线效率也提高了,她就将纺出的麻线备作织麻衣的原料。

  据刘亚俺老人回忆,她从十五岁开始跟随母亲学纺纱技艺,多年来,从未放弃。而纺纱轮是他们制作麻(棉)线的最重要的工具,纺纱轮虽然简单,只由轮勾、铜垫片和轮杆三部分组成,但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纺纱轮,她们根本无法准备织衣的材料,老人还出示了一套花两年时间才织成的麻质衣服。

  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曾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生动情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夜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也正是黎族妇女使用纺织工具的真实写照。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