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知情商家透露,虽然已经合并到京东,但该团队依然在深圳的腾讯办公室办公。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这支看似单薄的独立纵队,在京东形成一股强劲的鲶鱼效应,从局部向无线部门、京东整体,乃至对未来战局扭转产生影响。
“不管怎么说,京东微店从产品上来说或多或少会被打上腾讯的印记,而产品思维和技术实力,正是腾讯擅长而京东薄弱的。”一位接近腾讯的电商人士指出。
这种输出方式显然要比此前腾讯对易迅的支持显得更有章法和策略。因为京东看中的不仅仅是腾讯的流量,如果能在内部借助腾讯对产品的理解,孵化出京东未来所需要的无线商业模式,以点搏面,其重要性不亚于获取了微信的流量入口。而微店团队则像普罗米修斯一样,顺利在这笔交易中,扮演了“盗火者”的角色。
不过,从京东微店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产品体验、商户掌控力、商业运作能力上都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其吸引卖家的最大砝码依然是微信的流量入口。如何分配流量、平衡海量商家的各种利益,都将在未来考验其团队智慧和商业头脑。
另外,这个队伍能否清除同一赛道上的其它选手也还需要观望,其竞争力是否真的足以令品牌商踢掉原有的微信合作服务商(口袋通、微购易等),还未成定局。
“饥渴”卖家与京东无线的软肋
微信的四两拨千斤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京东无线的孱弱。
记者联系了多个京东开放平台卖家,无论是服装、零食,还是鞋包类目,卖家对京东无线端的一个共同印象是“缺流量”。

京东在移动端几乎靠一个独立App撑场面
“在天猫、淘宝,到处都是把用户导向手机店铺的二维码,而京东一个都没有。京东无线端的流量都靠一个封闭的App。”一位女鞋品牌卖家告诉记者。此外,移动互联网有一大批靠淘宝导购的创业者,为手机淘宝源源不断地供给流量,而京东的这类流量来源则少之又少。
一位在淘宝无线流量占比能达到40%的卖家告诉记者,其在京东无线端的流量占比仅有10%。
流量匮乏之外,不少卖家还向记者反映,京东在无线端系统上还相当薄弱。“基本还处于石器时代。”一位休闲食品类卖家毫不讳言地表示。
“京东向来不会主动对商户开放移动端统计数据,需要我们自己找小二打听,问到的数据大多也很粗略,与小二关系不好的甚至还要自己测算。”上述商户表示。此外,不能自主装修店铺、卖家在促销活动中主动权太小也都是京东无线被吐槽的点。
某移动应用开发商指出,现阶段,包括京东在内的移动产品,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颠覆性,依然是PC时代商业的延续。无论品类上,还是模式上,京东这样大而全的平台在移动端反而难以与某些细分领域的产品一较高低。
记者查看京东的招股书,截至2013年12月31日,京东来自移动端的订单占比仅有15%。与刚刚上市的聚美优品移动端销售占比49%的惊人数据比较,相形见绌。
在这样的现状下,京东微店裹挟着微信的流量诱饵很容易让卖家动心。有商家预测,微信发现频道的日均UV能达到2000万,而根据此前腾讯公布的数据,“我的银行卡-精选商品”渠道拥有百万级别的流量。在全新的开放平台上搏一把,成为很多品牌商入驻京东微店的心态。
扭转战局:在移动的领空俯瞰对手
曾有外媒称,中国的移动电商几乎由阿里巴巴“统治”着,无论用词是否夸张,占全国移动网购市场份额超过60%的手机淘宝无疑早就具备了无线端的优越性。
不过,这样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是在挖PC端淘宝的“老本”,京东和微信的连体将让移动电商一夜进入新维度。用淘宝的玩法打败淘宝,基本上已经是个妄想。因此,要改变格局,必须抽离现有战场,让陆军时代上升到空军时代,在移动领空俯瞰地面,在移动端建立新的规则,变客为主。
毋庸置疑的是,手机淘宝依然传承着PC端的流量批发生意,“有生意没客人”是很多卖家对淘宝生态的总结:消费者只对天猫创造的交易圈买账,对卖家并无忠诚度——阿里之所以要做微淘,就是试图搭建一个卖家维持顾客关系的平台。
但微淘的沟通系统、影响力显然跟微信不是一个级别。“微信有可能让商户真正赢得用户,而不仅仅是一笔生意。相比之下,微信的平台角色更加隐性,能创造商家与用户的直接沟通环境,让商家真正培养起自己的忠实用户。”资深零售人士、淘宝商城创始总经理黄若曾对记者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