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彭州“商会办园区”助推家纺服装产业

时间:2013年10月29日来源:网上轻纺城作者:

随着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日趋复杂,面临成本高、税费高而利润低的困境,中小企业如何实现抱团成长、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在全市20个镇建立家庭车间52个,从业人员2500人,年产值4亿元。人均月工资1500元,最高达4000元,构建起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建立"家庭车间",解决了灾后重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后,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增进了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随着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日趋复杂,面临成本高、税费高而利润低的困境,中小企业如何实现抱团成长、共同发展?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彭州的家纺服装产业园区,通过彭州市工商联实践“商会办园区”、“商会管理园区”、“商会办家庭车间”的创新模式,探寻“商会办园区、园区聚产业、产业促就业”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助推重建探索“商会办园区”

  记者了解到,在彭州市桂花镇龙头村、葛仙山镇文林村、磁丰镇小石村等村镇,很多村民都在社区内的“家庭车间”做服装加工工作。村民们认为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每月挣的钱不比过去外出打工少,还让他们能顾得上农活,可以照顾老人孩子。

  彭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代德俊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针对灾后重建完成后集中居住农户生产半径过大、土地规模流转造成劳动力闲置等问题,彭州市工商联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将产业向村(社区)延伸,创建“家庭车间”,重点解决灾后重建集中居住区群众、农村失地农户和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他们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

  据了解,家纺服装产业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彭州市调整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所决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中国家纺服装企业向西部转移已迫在眉睫:轻纺工业“国六条”、轻纺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都使东部纺织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势在必行。

  针对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农村群众集中居住以及彭州市产业新规划,彭州市工商联(商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积极引导服装行业商会带领园区企业与镇、村合作,建立家纺服装家庭车间,帮助农村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和村经合组织增加收入。

  彭州市工商联主席、市商会会长廖年表示,“家庭车间”采取的是“政府园区联手”模式。首先在村委成立家庭车间协会,再由协会或服装园区企业的专家对社区家庭进行集体培训,通过服装园区企业的订单下达系统与社区家庭车间签订加工协议,然后通过服装园区企业的质检部门进行合格验收入库,实现了“政府号召、商会培训、企业认证下单、机器进家庭”。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新模式既为园区企业减负和扩大生产规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推动失地农户、灾后重建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事实上,“家庭车间”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入驻企业的好评。一个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彭州的家庭车间,依托巨大的服装产业链,既有集聚效应,也有人才优势。在与“家庭车间”的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切实解决了目前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带动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等方面的突破,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截至目前,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在全市20个镇建立家庭车间52个,从业人员2500人,年产值4亿元。人均月工资1500元,最高达4000元,构建起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建立“家庭车间”,解决了灾后重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后,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用工难的问题;通过企业给予一定提成,解决了村级组织经费空缺,破解了社区社会化管理资金来源难题;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增进了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据悉,以推广“家庭车间”居家就业为典型,彭州市工商联(商会)近年来积极创新机制,通过深入探索“商会办园区”模式,以华茂服装产业园等为载体,形成“商会办园区、园区聚产业、产业促就业”的良好格局,有力地助推了彭州产业倍增。

标签:家纺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