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棉价每吨差三四千元,棉纺企业紧盯进口棉
“目前,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产棉大国国内籽棉收购价很低,印度棉到岸价仅1.5万元/吨左右,澳棉美棉1吨也在1.5万-1.6万元之间。”省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善兴介绍,进口棉花的价格优势使纺织企业采购目光紧紧盯住了国家抛储棉、进口棉和棉纱,国内商品棉价格毫无优势。
“进口棉不仅价低,质量也优于国产棉。”采访中,许多纺织企业反映,尽管去年以来中储棉公司抛售的国储棉在1.98万-1.8万元/吨,但还是比进口棉高出3000-4000元/吨,由于国内外皮棉差价较大,导致众多大中型纺织企业选择进口棉做原材料,国内的商品棉基本上是有价无市。
从省纤检局获悉,我省经过验收合格的400型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有259家。截至11月1日,2013年度全国棉花临时收储竞拍累计成交134万吨,河北成交6万吨左右,占比4.6%。河北的成交占比,与产棉用棉大省地位有些不相称。
“籽棉收购价浮动幅度加大,风险增加。”谈起我省今年交储量小的原因,景县银华公司董事长葛文明告诉记者,公司前期以4.35元/斤收购籽棉200万斤,加工交储后亏损20万元,后期以每斤4.25元收购300万斤籽棉,总体算账基本持平。葛文明算账,目前籽棉每斤按4.2元,36个衣分收购,才能收支平衡。为了减少损失,目前他们仅收了500万斤籽棉,往年这时,能收购2000多万斤。
“如果按4.3元/斤、35个衣分收购籽棉,加工后就会出现价格倒挂。”威县供销社主任高成兵介绍,威县棉花加工厂今年普遍认为风险大,效益低,收购不积极,有部分棉花加工厂至今没开工,企业希望棉价再低点。
种棉比较效益低,我省植棉面积已连续5年减少
近日,见到景县油坊村植棉大户赵志刚时,他正在把成包的棉花往空闲的西屋堆放,近30平方米的房间里,白花花的棉花占据了大半空间。
“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棉花不卖?”记者问。
“前一段以4.35元/斤的价格卖了1000斤,这两天价格又下来了,4.1-4.2元/斤,今年棉花质量好于去年,产量也有所下降,价格应该更高些,我想等等看。”赵志刚告诉记者,他承包了30多亩地种棉花,亩产在460斤左右,一亩地成本要1200元左右,之所以惜售,是因为一亩地赚五六百元有些不合算。
“我们县100多万亩耕地有80万亩种棉花,今年棉花品质不错,基本上都是白棉3级,棉农对价格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一些棉农表示不到籽棉4.5元/斤不卖,有的甚至提出5元/斤的要求。”在产棉大县威县,高成兵介绍,往年这个时节,全县的棉花已经卖出一半左右,而今年只有1/3。
李小兵是威县的一位棉花收购商,原以为今年开秤时间晚,棉农出手会快一些,谁知事与愿违,棉农普遍惜售。李小兵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棉花质量普遍好于往年,农民对收购价期望值也大幅提高,已经与棉花加工企业开出的收购价基本持平,这导致中间商几乎无利可图。为了赚钱,收购商只能压价,这又导致收购难度加大。
各市棉花协会调查汇总数据显示,我省主产棉区棉花采摘已基本结束,截至目前,全省新棉出售不足30%,有的地方出售仅10%左右。
由于种棉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初步统计,2013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780万亩,比去年减少10.2%,我省植棉面积已连续5年减少。
变补贴加工企业为“直补”棉农,或可解开买卖“死扣”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实行种粮补贴,相比种粮,棉花优惠政策力度小,光是良种补贴一项,小麦玉米两季所得补贴金额共20元/亩,超过一季棉花15元/亩,粮食还有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大宗补贴资金。植棉大户赵志刚说:“种棉得不到直补,导致种棉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与此同时,棉花生产管理技术复杂,除播种外,大部分生产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用工较多,费工费时,病虫防治、整枝打杈、采摘等,要耗费大量的人工,目前棉花采摘工费已经上升到0.8—1元/斤,对植棉大户尤其不利。”
据了解,为了稳定国内棉花生产,破解棉农生产成本高、增收难这一瓶颈,保护棉农利益,2011年以来,国家连续三年实行了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国储棉收购价今年已提高到2.04万元/吨,加工企业根据国储棉收购价倒推棉花收购价,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进口棉的冲击下依然出现了今年棉农增收难、加工企业成本倒挂的“两难”局面。为保护棉农利益,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专家建议,政府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实施种棉“直补”政策,把对棉花产业发展的补贴直接发到种棉花的农民手中,减少惠农政策在中间环节的损耗。
专家认为,目前我省棉花生产的种植方式落后、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等因素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因此,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提高种棉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