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期的一组数据引起许多企业的关注:在A股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2005~2012年主营收入构成中明确显示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公司共计238家,而到了2012年年报中,这一数值降到了133家,8年时间大约有105家,约44.1%的涉房企业选择了“脱离房地产”。
一些人据此认为,纺织服装企业在地产、金融等多领域进行探索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尤其是随着宏观产业环境的起伏,楼市调控力度的持续加强,“炒房”等偏离主业的行为无异于引火烧身。
与此同时,一些上市的纺织服装业负责人相继显露出“回归主业”的迹象,纷纷对外宣称回归主业,并称服装本来就是主业,专注深耕服装主业发展,尝试电商化、品牌化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毕竟,现在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绝大多数缺少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都太低了,拓展国外市场的能力也有限。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服装企业四处寻找新盈利点实际上是一种积极开拓“求生之路”的举措,并不应该多加指责。“作为上市公司,太过坚定地执着于自己老本行的一亩三分地未必是最好的选择,积极探索有时反而能为投资者带来利益。”
对于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的起落,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认为,跨行业多元化也有很多成功例子。
“多元化没有对错之分,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企业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国内一些服装企业也有一些进行了跨界,它们在一定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某一时期由于国内政策导向性等原因,非主业出现了一点问题,但是就能说它多元化失败了吗?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地去下结论。”吴健民认为,在企业规模以及抗风险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创业团队具有相当的活力和创新意识、人才队伍建设完整等条件下,企业最聪明的做法是学习欧美、日韩等国的一些大企业,以投资、兼并、并购等方式,利用外脑来实现多元化道路,而不是企业家自身重新再学习再创业从头做起。
业内人士分析,服装企业“另辟蹊径”发展壮大本无可厚非,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都是在已有的领域凭借已有的经验找不到投资渠道和方式了,只有拓展新的产业。但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应锁定短暂利益,盲目调整策略。比如,可以采取“增量式多元化”的方式,就是不挤压主业的投入,不抛弃主业,而主要看企业是否有额外的资金用来投资和开展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