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这些外贸公司的“帮助”下,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品牌库存档口市场越做越大。据何耀武介绍,原来河北的库存销售市场,只有十多个档口在经营,月租金不过一两千元,这两年发展快速,这些专销品牌存库的档口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专业市场,月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到六七千元了。“这些库存产品除了一些代理商的库存外,大多是外贸公司向品牌企业直接购买的那些库存货。”
为了进一步核实,库存产品是否出口,记者走访了多家外贸公司。这其中,有不少外贸公司坦诚,“虽然拿了品牌单,但并不是全部出口。更低的外贸订单价格拿货,再在国内市场卖,相比工厂折扣的价格,外贸价格更有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品牌库存外贸代理商介绍道,鞋服库存产品虽然利润空间比较大,但是都要一整批吃下来,对外贸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老外也比较精明,会挑选一些款式好看且码数比较齐全的。剩下那么多库存,我们就往线上渠道或者以零售店的促销形式处理掉,多数是转到乡镇级市场的批发档口或淘宝上卖。相比出口的繁琐流程,这种方式脱手产品更容易。”
这是近两年来困扰晋江体育用品行业最大的难题。虽然业界普遍承认,高库存是为前些年的疯狂扩张买单,但晋江企业并没有就此认命服输。晋江企业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外销。通过自己的外贸部门也好,委托外贸公司也罢,如今的晋江企业已经探索出一条相对成型的套路,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自己的库存。
当然,这条外销减库存的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全十美。低廉的价格出货,只为快速回收现金流;舍弃品牌美誉度,以赢得喘息机会。更糟的情况是,有的企业貌似已经“出口”的库存,在“诡异”地转了一圈之后又诡异地在国内市场销售开来,进而对自己既有市场形成冲击。
所以说,这条突围之路也是伴随着阵痛的。企业不是不知道有负面影响,但当下之急,生存才是第一位。
对于企业库存的外贸突围模式,尽管它不是完美的,但我们仍然要为企业破釜沉舟的勇气而鼓掌,仍然敬佩这种夹缝中迸发的智慧。只希望,经过这一轮的洗牌与阵痛,会有更多优质的企业沉淀下来,重新迎来行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