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不少大型小区比如骏景花园、金碧花园、华景新城、丽江花园、富力千禧、新鸿花园等都有旧衣服回收箱,居民们可以像倒垃圾一样把自己家里不用的旧衣服直接丢进箱里,十分方便。环保公司会定期派人上门回收这些旧衣服,经处理后,有的运往东南亚国家进行二次销售,有的则被制成路基布、无纺布、分色棉纱以及其他再生纺织品原料,最后剩下的则成为制作纸箱、石油催化剂和面巾纸等的原材料。
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旧衣服收购点,回收的旧衣服不论款式、面料,都以斤论价,一般每斤价格不超过1元。回收来的旧衣服会根据布料类别卖给不同的生产厂家,由厂家进行破碎再生利用。
很显然,不少人已注意到了旧衣服回收市场的商业利益。不过总的来看,由于回收的专业技术和设备仍需完善,目前国内缺乏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旧衣服这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法律的建立、人们观念的形成以及各种标准的提出都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方晓东说,“旧衣服行业的理想局面是:在技术上,旧衣服可以实现新旧的完美对接,二手衣服通过深加工后可以实现完全的利用,包括制作再生的新面料,旧衣服成分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用。 ”
链接
对“二手衣服”进行独特文化解读
在中国人的固有思维里,“花钱去买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是件让很多人都难以苟同的事。但在英国,买二手衣服正在悄悄地成为人们追捧的消费方式。拥护者不分年纪,不论身份,倒不是出于被低廉价格所吸引,而是来自于对“二手衣服”独特的文化解读,让“穿着二手衣服在身”衍生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走进英国古董服装店,就好像进入了一本活版的时装史,每件二手衣服都在诉说着不同时代独特的时尚风貌。在“环保风”劲吹的今天,“再利用”的二手服装成了英国时装界的模范生,二手衣服店铺也随之成了“无负罪感”时尚消费的理想坐标。
除了“怀旧”、“环保”的解读之外,英国人心中的二手服装还与“慈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街头巷尾,有一种特别的商店已经成为英国一道独特的风景。通常它们的店面不大,以衣服为主的货品挤满了小小的空间。它们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管理模式,除主要负责人外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义工。该类商店大多由慈善组织投资建立,以连锁店的方式开在全英国的城市和城镇,这些店有个统一的名字:慈善商店(Charity shop)。
在慈善商店里,被捐赠的二手衣服要经历一次严格的 “面试”。义工们会对每一件衣服进行检查和筛选,把那些又新又时髦的“精品”挑出来,经过仔细的蒸汽熨烫,重新标上价格挂在店里,等待着新主人把它领回漂亮的衣橱。那些在面试中“落选”的衣服虽然不能被贴上价标挂在店里,但它们同样是慈善商店收入的来源。“落选”之后,它们被义工们放进绿色塑胶袋,按重量卖给专门的回收服装面料的公司,然后被运输到更大的服装面料中转站,经重新分类,其中质量和样式不错的衣服便按重量分销到发展中国家,从此开始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