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乏力
H&M、优衣库、ZARA这些快时尚品牌早在6月开始,就展开了打折竞赛。不仅仅是打折,秋季新品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样的状况构成了今秋“快时尚”行业的大背景。“如何过冬?”成了主题词。
不少服装品牌为业绩冲刺展开大促,而快时尚品牌打折活动也非常疯狂,如ZARA启动了为期较长的低至五折的大型促销,甚至加紧布局加盟商在二三线城市的折扣店,而MANGO在北京频频关店,种种现象表明,快时尚品牌在中国正在走下坡路。
ZARA官网一则促销信息“今天起ZARA中国内地所有门店开始打折!”带动了全国的轰动效应,而ZARA在全国的门店也因此受到影响,消费者数量激增,且主要为春夏装促销,和以往相比,今年的打折时间也提前了,力度也较大。
而无论如何,快时尚品牌陷入“质量门”的尴尬境地改不了,截至2013年,ZARA的产品至少有12次涉及质量问题,而H&M、VEROMODA等品牌也不断爆出质量问题,但质量问题究竟是谁的错,中国代工厂还是快时尚品牌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寻找低价的代工厂是ZARA所关注的,而中国综合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质量问题必然出现,且ZARA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很多故事性质的东西通过宣传糊弄了消费者。
快时尚品牌在本国其实都非常便宜,如UNIQLO在日本就很便宜,而GAP在美国也只有牛仔裤还卖得可以,但是通过宣传,给这些品牌带上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光环,而现在快时尚品牌如此扎堆促销,足见其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有打折才能被消费者下手,快时尚也快不起来了。
店面绩效增长有限,同时扩大渠道增加开店,扩大规模,成为了快时尚各品牌的选择。进入2013年,同许多消费品牌一样,快时尚品牌面临着经济下滑大环境的困扰。目前全球各大服装连锁零售品牌:美国GAP、瑞典H&M、西班牙ZARA、德国C&A、日本优衣库几乎都出现了产品线收缩的状况。
在H&M欧美汇店面内,新品的工艺对比相对简单,价格基本维持在年初的价格水平,高价位产品数量并不多。记者了解到,H&M早在6月中旬就提早开始了打折季。同时,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的C&A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C&A欧美汇店,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店面换季新品不及往年。价格基本与年初或者去年的价格持平。由于C&A一直走低价路线,其打折的价格空间已经不是很大。
虽然多数快时尚品牌都在收缩产品线,积极准备“过冬”策略,但是在渠道发展方面,各大品牌则采取了比较积极的策略,即加速开店的计划。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H&M、优衣库、ZARA、GAP、C&A、MUJI等快时尚品牌2013年总计开店84家。上半年,优衣库以新增31家店位于扩张榜首,其次是其中H&M新开18家;MUJI新开10家;ZARA和GAP各新增8家。H&M计划全年开店数量大于去年总量。但随着一二线城市品牌日趋饱和,三四线城市对于品牌认知度不高,再加上开店各项成本只增不减,单纯的渠道扩张已经难以为继。
多品牌扩张
引进集团内兄弟品牌分食市场份额,正在成为各大快时尚品牌的新计划。
H&M在“Monki”进驻内地市场并推出COS品牌专营店之后,H&M又推出&Other Stories,其价格将高于H&M,但低于COS。据悉,与H&M原品牌的风格不同,“&OtherStories”将关注更为着重生活品质的白领阶层,定位在轻奢侈品,而Monki的风格则更为魔幻和叛逆,侧重更为年轻的消费群体。
9月21日,西班牙Inditex时尚集团旗下品牌ZARA位于南京西路的门店同样重装后,以全新设计概念再度开业。据报道,ZARA中国市场负责人表示,ZARA可能将部分国内零售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很明显,如果ZARA在三四线城市大量开店,或将对国内服饰品牌构成较大挑战。数据显示,2007年ZARA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拥有门店400多家。H&M在中国成都开设全球第3000家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