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产品价格角度看,主要的影响仍在于羊毛,其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由于关税和关税配额等削减,对于下游产业来说,其价格反而有所下降。在政策A完全削减关税时,羊毛价格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263%;政策B和C的变化幅度越大的子方案中,羊毛价格上升幅度也越大。说明一旦羊毛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减弱后,对羊毛的需求就会促进羊毛价格上升。但是,下游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并没有出现价格上涨,反而有所下降,说明价格上涨的部分主要还是原来的关税。
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中国方面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等优势产品得到好处,生产有一定的增长,而多数农产品的生产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羊毛生产下降幅度较大。在政策A中,相对于基准方案,羊毛产量下降23.7585%,而在政策B和C中,除了10%关税或配额的变化影响小于1%之外,其余下降都超过1%。这说明如果改变现有关税配额政策,有可能会导致中国羊毛产业一定程度的萎缩。但是纺织服装产业受益,产量增加,在政策A、B和C的所有方案中,只有两个10%的方案没有超过1%,其余都超过1%,考虑到中国该类产品产量巨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受益项目。
从进口方面来看,政策方案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羊毛进口大量增加。与生产方面的产量下降相对应,进口幅度的增加也是政策A、B和C下的显著变化。政策A变化最大,进口增加60%以上,政策C中50%和100%的配额增加也导致进口增加超过20%,相对于羊毛原本已经比较大的贸易额来说(2008年就已经达到近18亿美元),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增幅。同时,畜牧业产品进口增加幅度也较大,这也是澳大利亚的优势产品,得益于自贸区的建立而对中国出口的增加。
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由于上述生产和贸易量的变化,也会对要素回报率产生影响,也就是将影响到要素价格。
对中国整体平均而言,土地和资本基本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劳动力价格有上升趋势,但是总体影响不是很大。然而,对羊毛产业的要素影响则非常明显,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非熟练劳动力(包括生产羊毛的牧民),在政策A中的价格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考虑到非熟练劳动力多数可能是贫困人口,则各政策设定对于贫困人口的影响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比如,一旦采用比较自由化的贸易政策方案,就应当相应给予从事羊毛生产的非熟练劳动力一定的补贴,帮助其渡过难关。
立足主动权决策
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既有利也有弊,应当慎重对待,化解不利因素,使中国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特别是关税配额问题,不应轻易放开关税配额,这样中国在未来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才能占据主动权,对国内羊毛产业提供较好的保护。
另外,鉴于目前我国羊毛产业在国际上还不具备比较优势,应当加大力度扶持该产业发展,以更好应对未来的国际竞争。
(作者单位:林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曹慧,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海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农业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