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大尔边村妇女在演奏口弦 本文图片 邓风摄
茂县男子在演奏羌笛 本文图片 邓风摄
茂县羌族姑娘的服饰 本文图片 邓风摄
云中的霓裳
编者按 2003年春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决定对全国重点的濒危民间文化遗产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记录、整理、出版和保护。2008年前后,《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本的编纂被纳入工程。随后,各地展开相关普查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迅速启动,《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羌族卷》被列入首期卷本之一。2008年9月,四川民协首次普查启动。2009年6月该书拍摄和田野调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组先后深入到阿坝州汶理茂地区的休溪、叠溪、西湖、羌锋、镇坪等村寨,以及松潘小姓乡大尔边村,甘孜州丹巴县纳布村和北川县等地。走访了当地释比、民间银饰艺人、民间收藏者、羌绣传承人、博物馆专家和当地文化官员,并得到西南民大博物馆的支持等,资料收集阶段历史四年多。2014年12月《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羌族卷》编成付印,整个过程历时6年零3个月。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都”之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不仅在“量体裁衣”中巧妙地表现了人体美,也在“轻裘缓带”的意境里创造了一个超越形体的精神空间。
《易经·系辞》中曾记录:“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服饰保留着伦理中道德的体统;《诗经·秦风》里曾吟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国服饰象征着情感上温馨的牵连。中国服饰记述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风尚和习俗,既联结起人民的信仰,也昭示着民族的未来。
民族的视觉标识
羌族被誉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羌族的服饰就像是一片片彩虹在云朵里流动,绚烂惹人。“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特色鲜明的羌族服饰如同一道醒目的文化符号,令人一目了然地识别出羌民族独具的民族气质与感性的文化时空边界。它们是羌族动人的视觉标识和文化象征,充满着神秘色彩与灵奇的传说。
羌族是古老的民族,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羌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族独特的民族服饰与羌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相伴而生,与羌族人民生产及生活条件密切关联。古代的羌族服饰以“披毡”最具特色。《后汉书·西羌传》中曾记载,两汉时期的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为盛饰”,这也许是有关羌人服饰的最早记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羌族服饰在不断发展变化,受羌族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羌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时代风尚和地域、民族特征。道光时期,《茂州志》中记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近代羌族服饰基本承袭了古时的袍服之制,服饰面料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进入20世纪后,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在羌族地区男女皆喜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其形似旗袍,男过膝盖,女袭脚背,妇女的衣服多绣有鲜艳的花边,围腰上则绣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无论男女,都要在长衫外面套一件牛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羌族男女的头部都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妇女与男子在服装上最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女装的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围纹、三角纹等几何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梅花形图案银饰。在腰间,妇女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