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即便存在诸多差异性,快时尚品牌与运动品牌都归类于服装业,而这一“基因”也决定了,为持续扩张,运动品牌同快时尚品牌最终会“水到渠成”地相遇。
邵立刚表示,互相进入对方的领域是必然趋势,将来品牌的产业结构一定是“两头大”。一端是做真正高端的品牌会有很大获利空间,另一头则是致力于低端产品以量取胜,赢得金字塔基的巨大利润,而中间的部分,众多品牌则会努力做广覆盖面。最终结果是,品类更宽的那部分品牌会更具备市场优势。
运动品牌抢先切入时尚领域
过去10年中,虽然中国运动产业一度达到顶峰,但由于消费者的运动理念并不成熟,市场对专业运动产品的需求并不大。介于运动和时尚间的这片蓝海,成为各大运动品牌追逐的方向。
在快时尚跨界前,彪马、Kappa等运动品牌就做过融入时尚元素的尝试。
上世纪80年代和阿迪达斯分家后,彪马寻求品牌重塑,走了一条和耐克、阿迪达斯不一样的路线,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在运动领域进行相关的赞助,同时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凭借对时尚的敏感度,对消费者进行重新定位。
但近几年来,彪马在持续性潮流引领上乏善可陈,所谓的运动时尚自然难以持续创新。在业内看来,彪马的定位比较尴尬:价位比本土品牌高,但在小城市的布局又比不上本土品牌。相比耐克和阿迪达斯,消费者对它的热衷度也较低,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粉丝群。
Kappa也是沿用这一路径,早期的崛起是因为其具有意大利血统。跟耐克、阿迪达斯重功能的产品诉求相比,Kappa将品牌定位为“时尚、运动、性感及品位”。
但张庆告诉 记者,当时Kappa有两个潜在的风险。“时尚就是潮流性的,变化非常快,潮流过后,当产品变得大众化时,对时尚人群就缺乏吸引力了。另外,在运动领域的投资,Kappa也略显不足。”他指出,Kappa既然根基在运动品市场,就应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否则就跳进休闲服装领域这一 “红海”里面去拼了,反而讨不到便宜。
越来越多的品牌涉足运动时尚,对Kappa的冲击很大,与此同时,中国动向并没有进行相应变革,导致销售下滑严重,品牌力渐失。尽管越走越偏,Kappa的运动时尚路线曾一度引领了潮流,一些本土品牌纷纷效仿,进入这一领域。它们的命运也都相似。
运动行业高峰期过去后遗留的诸如高库存等问题,使得国际大牌也难以独善其身。阿迪达斯坐不住了,作为对快时尚品牌的反击,其从H&M和ZARA高调挖人。从快时尚品牌挖墙脚,阿迪达斯希望在产品设计和上架速度上更快。阿迪达斯推出的新系列NEO定位中低端,其更为时尚潮流的风格令销售状况似乎还不错。按汇率不变的情况计算,今年第一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销售收入增长6%,主要因为运动表现系列和运动时尚系列带动了销售增长。
张庆告诉记者,值得肯定的是,阿迪达斯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并未丢掉运动属性。“当然在中国市场也有风险,(阿迪达斯)运动上的投资略显不足。”他表示,运动无国别,其在欧美市场的赞助,可以通过赛事的转播、明星影响力到达中国市场,“所以无论阿迪达斯怎么做时尚(产品),大家还是觉得它是一家运动品牌。但本土品牌不一样,没有国际资源,谁在运动上投入少,谁就可能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