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地处荆州,系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中国中纺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于2009年5月在荆州成立,而这家企业今年才取得国家临储油菜籽委托收购资格。
10月31日,本报记者向中纺集团核实上述情况,集团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并未收到相关通报”。而中储粮一位内部人士称,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也存储转基因大豆油,也有可能是转基因成分在储存罐中的遗留。
但是,一份来自荆州市粮食局的调查报告否定了上述假设。该报告称,6月4日该公司与中储粮荆州直属库签订了油菜籽委托收购加工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收购油菜籽3.4万吨。6月7日开始组织收购,截至8月18日上报收购油菜籽25718.094吨,实际收购油菜籽22859.866吨,6月24日开始生产加工,生产四级菜籽油约6000吨,分别存入1005号、1004号、1002号、2006号、2005号油罐。
荆州市粮食局调查发现,为了逃避中储粮派驻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驻库员的监管,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于7月27日、28日两个晚上,用油罐车将从湖北天门油脂贸易商人手中购入1000吨贸易菜籽油运入中纺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全部灌入2005号油罐。
“这1000吨菜籽油来自于湖南一家油脂公司,购自加拿大,运到天门进行进一步加工后,1000吨油还剩下994.57吨。”上述报告称。
收储之弊
今年粮食收购季,我国油菜籽临储收购价与进口油菜籽之间每吨有500到1000元的差价,巨额的利润让这些违规企业铤而走险。
“进口加拿大油菜籽到岸价4300元/吨,国内最低保护价5100元/吨,差价高达800元/吨。也就是说,把进口油菜籽卖到国储库就能赚到将近20%的利润,谁不心动?”一家粮油企业负责人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介绍,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不断提高国内油菜籽的最低收购价,这导致了国内外粮价的严重倒挂,由于没有配额限制,低价进口油菜籽涌入国内。
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共进口菜籽252万吨,较去年同期上升24.2%。
而现行价格政策对市场扭曲严重,我国实行的菜籽临储收购政策到今年已过了6个年头,几年托市政策的累积效应,使得粮价倒挂严重,这反过来又对国内托市政策调整形成倒逼机制。
在马文峰看来,现在是该调整托市收储政策的时候了。他建议,应该参考农民种粮成本和进口粮食的价格进行比较,实行差价补贴,直接补贴给农民,用这种方式来取代现有的收储制度。
所谓差价补贴,就是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差价补贴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这种补贴有效降低了粮食的价格,给食物集团扩大其利润边界、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有利于我国培养跨国巨头。”一位粮食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但据参与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透露,大面积改革现行的托市政策还不大可能,但会选择部分农作物品种试点,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就是试点对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