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由創新科技基金注資2.75億元及私人機構投資6,000萬元成立,初期的研究項目已多達20項。身兼該中心負責人的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主任陶肖明教授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以資金和規模論,這個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有望在全球名列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歐盟。
四大重點 面對後配額時代
陶肖明以邁向一流研發中心為目標,希望研究有成,並透過轉移相關技術,增強本地製衣業的競爭力。中心在成立之初已為未來發展訂立四項研發重點,分別為新物料、紡織品及成衣製品;先進生產技術;創意設計及評估技術;優化工業系統及基建。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去年取消配額制度,部分業界頓時失去保護,不能再食老本。」陶肖明表示,本港的製衣業一直以加工為主,技術要求較低,所以較少自行研發新產品和技術。
近廿多年,周邊地區陸續開放,大部分低技術的工序已轉到內地或東南亞等工資廉宜的地區,以降低成本。本來香港廠商擁有一定的歐美配額,面對劇烈競爭,尚有生存的空間;但配額制度取消後,港商的最後保護網被拆除,將無可避免地與廉價生產力地區「埋身肉搏」。
忘記過去 努力向前
很多人慨嘆製衣業「風光不再」,在各地「短兵相接」下已無肉可食,但陶肖明認為,香港業界面臨一時的困境,但是這行業不可能滅亡。
「人始終要穿衣服,面對來自印度、印尼和內地等工資競爭,香港的優勢的確比過往下降,但我們可在工資以外的地方尋找出路。我們從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不能只著眼於一朝一夕,而要考慮長遠發展的環境。」
以香港現時的生活水平,價格競爭絕無可能戰勝週邊地區,想保持優勢,就必須提升質量和創意。所以近年部分紡織製衣廠商開始放棄過往只重視節約成本、降低價格的策略,轉而投資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
與商界緊密合作 多方得益
「理大的紡織及製衣學系一向與業界關係緊密,我們部分研發成果已廣泛被應用。廠商看見投資有回報,便願意作更大的投資,在研發中心成為前,系方已獲得6,000萬港元的業界資助。」
正如陶肖明所言,理大紡織及製衣學系無論在物料和技術的研發,或是與業界合作的經驗,都領先於本港同行,所以新成立的研發中心自然就由理大承辦。
創新科技署在諮詢時建議的重點科研範疇共有13個,最終紡織及成衣能脫穎而出,成為新成立的五所研發中心之一,理大的優勢亦是關鍵所在。
「我們一直進行有關的研究,往績能證明理大在紡織及成衣方面的成就。另外,我們部分的研究項目已有眉目,若納入研發中心,再加大支持力度,不久將能看見實質成績。」
超越歐美 提供一站式服務
相比起歐美的紡織物料研發,香港這個中心似乎具有更重的商業味道。陶肖明指出,美國的研發中心由軍方資助,主力開發軍用的物料,如具保護性又能靈活伸展的布料。而歐盟資助的研究項目集中在保健方面,如能顯示體溫、血壓和脈搏等訊息的物料。香港則以市場導向為主,研發中心更提供從資助研究,到宣傳推廣,技術轉移,以至售後支援等一站式服務。
「本地大學和研究機構一直希望將研究成果推廣,並轉移到商業民用上,但研究項目分散,各自為政。得出成果後不知到何處找尋商家,業界希望投資科研也不知該找誰。過往曾有這樣的經驗,研究員千辛萬苦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但當一個研究項目完結後,相關學者四散,日後商品出現問題希望詢問開發者意見時都不知到何處找。」
「研發中心擁有廣闊的研究機構和商業投資者的網絡,能充當兩者的橋樑,而且從研發到後續支援的每個程序上,中心都能加以統籌。」
集合多方努力 合作模式多元
研發中心現時的網絡包括理大在內的六間本地大學、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紡織業協會等不同專業機構,另外還有多間內地和海外的著名大專院校和專業團體,如澳洲的RMIT、內地的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
研發中心與私人機構的合作模式可分為中心贊助、項目形式贊助、技術會員制和合約研發制四種。
「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分別在於私人投資所佔的百分比。若研究經費全數由私人資助,研究成果自然由該機構擁有。若機構選擇與中心共同研究,則按機構的出資比例決定日後的利益分配,是獲有限期的專利牌照,或是只獲優先使用等。若有機構未決定是否投資,可先成為中心的會員,我們將定期舉辦研討會和講座等,向會員提供國際動向和研究趨勢等資訊。」
研發中心的成立不單為業界培訓人才,吸引投資者並製造商機,同時惠及相關行業,改善就業情況,長遠而言,更有助本港整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