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积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 泉州晚报讯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目标,我市全力打造泉州新一轮跃升平台,积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安定稳定的好局面、人和业兴的好氛围,推动泉州走在全省发展前列。 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我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相统一,按照巩固优化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以“252”农业基地和“1168”蓝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有了新增长。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围绕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培育发展2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超500亿元和8个超100亿元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泉州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做好流通服务业引进外资、招商工作,争取国际知名流通企业落户泉州。去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626.3亿元,比增13.1%,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财政总收入153.36亿元,比增1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6.11亿元,比增21.2%。 构建经济跃升平台。我市加大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度,以抓项目促发展,在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具体化项目、编制“十一五”规划、利用外资和激活民间投资、推进对台对外经贸合作、产学研结合和行业整合的基础上生成项目,构建经济跃升平台。去年全市83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完成南埔电厂一期、石狮服装城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炼化一体化、福厦铁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沿海大通道、泉州船厂、泉州晋江大桥等一大批项目。今年全市在建重点项目达85个,总投资规模7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经济建设进入大项目带动时代。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建设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目标,我市致力构建城市发展跃升平台,坚持“东进、南下、西拓”,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八大组团、“半小时城市群”和大泉州城市建设,加快“一场一馆”、“两桥两环”、“三片三带”、“四规四改”建设,撑大中心城市骨架,绿化、美化、亮化中心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0平方公里,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也通过了考核验收。坚持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完善以港口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秀涂多用途码头、斗尾30万吨原油码头、10万吨集装箱码头等工程。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园区,实现全年吞吐量4000万吨、集装箱63万标箱目标,全力打造“亿吨大港”。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我市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大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和大财团来泉投资,加强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建设泉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加紧申报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台商投资区和保税物流区,构筑“引资高地”,把泉州既有的产业优势嫁接到国际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上。泉州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2005年全市出口总值32.07亿美元;6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泉投资,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1万家,外商实际到资近110亿美元;泉州成为台商投资的一片热土,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9.12亿美元。我市致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推动民营经济向集群化、市场化、外向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税收均占全市的九成左右,有38家股份有限公司,2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2项,中国名牌产品33项。 致力构建和谐社会。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本问题,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广泛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4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9%。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至去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8.15万、38.06万、38.13万。巩固和发展城乡低保成果,全市城市低保对象达9516户23645人,农村低保对象达38182户81442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山海联动、挂钩扶贫、造福工程等措施,有力地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宽裕型小康工程。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3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同时,我市还大力优化用工环境,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其工资、劳动保护、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
泉州力争走在福建发展前列
时间:2006/6/2来源:作者:未知
- 国产童装叫板洋品牌 杭州儿童穿衣“花头”多2006.06.02
- 致癌童装凸显制度监管缺位2006.06.02
- 为什么非到“六一”才查童装质量?2006.06.01
-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全面启动2006.06.01
- 一条小连衣裙688元 儿童商品开始向大人“看齐”2006.06.01
- 手绘服饰店绘出好“钱程”2006.06.01
- 儿童服装:安全才能不失美丽2006.06.01
- 1200套靓衫参赛2006.06.01
- 北京沃尔玛撤致癌童装 公司称可无条件退货2006.06.01
- 银川市场发现可疑品e.Baby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