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很多企业都感受到了冲击与压力。在我国,鞋产品是出口的一个大类,因此也最早感受到这股来自国外的“寒流”,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的现状促使更多企业转而寻求新路。
目前深圳的皮革行业在国内已处于领先的地位,但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行业处于洗牌的状态,产业升级也势在必行。
深圳的皮革行业发展基本与特区的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各地都有皮革厂,拥有大量的闲置设备、技术人才,外资特别是港资进入深圳以后,吸引了内地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这为深圳皮革行业起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深圳市皮革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说,当时主要是一些“三来一补”的企业,这样的发展态势一直持续了大概15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的皮革行业出现了一批民营本土企业,开始走自创品牌的路子,如百丽、COBO等品牌企业,创造了十几个国内知名名牌,同时深圳的皮革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2007年深圳拥有制鞋企业800多家,箱包手袋皮件生产企业约1500家,皮革与裘皮服装企业200多家,原辅料及配套企业200多家,商贸及流通企业1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500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皮革行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深圳企业出口为42.4亿美元,进口4.66亿美元。
目前深圳皮革行业仍然以外销为主,处于从OEM、ODM向OBM发展过渡时期,外销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占总量的70%。在内销方面,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贴牌,进行自营或批发;大企业以自有品牌在国内的商场、超市、专卖店、专柜销售,内销约占总量的30%。
行业正面临洗牌
近年来的经济形势变化极大影响了深圳皮革行业的发展。深圳市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匡玉琴介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对外销为主的皮革行业影响巨大,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环境保护使得上游的制革行业受限,深圳原有的30多家制革企业已经全部搬出深圳;再加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用工成本增加,都加大了企业的负担。
“美国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目前行业在洗牌,一批落后的企业要死掉。”匡玉琴告诉记者,大企业越做越强,以接单生存的小企业则生存困难,些企业根本接不到单,从去年就陆续有中小企业倒闭,今年这个趋势日益显现出来,“一些企业说垮掉就垮掉了。”
能生存下来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做出口的,如果是港资公司在香港直接拿单还要好些,如是在深圳本土企业自己接单的利润要更少。制造环节的企业能有5%的利润就很不错了。”匡玉琴介绍,就算是深圳皮革行业的领头羊企业百丽,自己品牌的产品利润大概也就是在12%左右,代理的产品利润还达不到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