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展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服装产业2008年形势分析和2009年发展预期

时间:2009/5/5来源:中国缝制设备网作者:

  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形势是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升级;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将成为发展重点;如何以创意为核心,以提高产品价值的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目标,建设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以快速反映为活力、以社会责任为实现过程的“四位一体”的有良好品牌生态的优势服装品牌将是未来服装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去年我国服装产业的形势分析

  2008年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服装产业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极不寻常的一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变化、产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在2008年爆发,30年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中国服装产业出现发展拐点,中国服装产业进入调整和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崭新历史发展阶段,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升级之路。

  1.产业规模扩张止步,服装总产量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08年1-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6.52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3.40亿件,针织服装113.12亿件,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4.80%、2.07%和7.16%,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幅回落9.56、11.06和8.31个百分点,且产量增幅逐月回落。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45%左右。2008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60亿件,增幅为-10.16%,其中:梭织服装155亿件,同比下降12.92%;针织服装305亿件,同比下降8.68%。

  2008年,我国服装行业区域间产业资源流动明显。珠三角地区一部分产能正在向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流动。长三角地区发展稳定,态势良好。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生产占全国比重依然较低,仅占10.93%,中西部服装产业崛起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小企业队伍萎缩,产业效益明显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92%,而企业平均人数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4.14%。企业亏损面达22.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一直在滑坡,与往年规律相同,年底下滑趋势得到抑制,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2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7%。行业盈利能力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在2008年3季度,行业盈利水平曾一度跌回2005年水平。 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新劳动合同法、2008年上半年原、辅材料大幅涨价、能源涨价造成的成本激增、国内政策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需求下降的多重重压下,以外贸加工为主的100人以内的小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这些地区内,小企业关停数量已经占到小企业总数量的30%以上。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中企业集中。

  3.行业投资增速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施工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1.77%、-1.8%、-9.44%和4.92%,几项增幅指标分别较上年回落了约19、26.5、27和41个百分点。特别是新开工数量明显较上年同期下降。2008年的投资特点是,用于新建扩建投资明显萎缩,用于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在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地快速上升的时期,企业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作为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手段,提高高科技装备技术的使用比重减小用工量、引进节能设备降低煤电油等能源支出、以及流程再造等举措已经成为行业中比较通行的做法。

  4.国内市场低迷,消费结构生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其中,服装类增长25.9%,增幅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累计服装消费超过10000亿元。2008年衣着类商品出厂价格指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而消费价格指数却一再回落,两者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特别是9月份以后,商品价格指数直线下降。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基本围绕2%幅度下降,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则以2%左右的幅度上升。

  在前两年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时候,游走于大商场中高档消费和街边店、批发市场等中档消费层次的消费者,几乎全部返回较低消费层面。国内市场中、中低档产品层受到经济不景气影响程度较低,作为必需品的中档产品层面由于接受了从高端市场转移的一部分购买力,反而在2008年体现出较好的市场表现,而越接近奢侈消费的高端商品消费层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越明显。从消费信心指数情况来看,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2008年下半年得到了不可抑制的急降。这将对未来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5.服装出口实际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0亿美元和295.5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4.1%和下降0.37%,增幅分别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近1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524.16亿美元和85.98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0.77%和下降3.76%,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2.54个和9.2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605.83亿美元和209.54亿件,同比分别下降1.22%和上升1.09%,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37.81个和13.11个百分点。剔除汇率因素,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实际下降了2.60%。
 
  (二)2009年行业发展预期

  2009年,将是中国服装业发展历史上更为值得关注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危中有机,在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动摇我们既定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我们多年来发展的信心。我们要加快打造服装强国的步伐,全面深刻领会“两个贡献率”的含义,大力推进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建设,紧紧围绕不断变化的市场,摒弃单纯的数量扩张,在价值创新的路上续写新篇章。

  1.2009年是振兴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道路的探索之年

  国际国内需求变化和我国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要求,使2009年成为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如何顺利地走上转型之路,在未来20年内初步实现“强国之梦”,从一开始就需要有远见、有计划、有步骤。

  2009年初《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建设服装强国的重要推进,也成为探索未来服装强国的第一份可行性规划。2008年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拐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多是出于产业环境急剧变化的迫压。而2009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更加主动和更具有目标性。全行业、各地方、各企业将从不同层面对行业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深入研究、理性规划。行业规划更注重发展导向性和目标性,地区规划将把区域优势性、差异性基础上兼顾与其他地区的协调作为重点,企业规划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

  2.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差异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设备投入将再掀高潮

  目前,企业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降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控制和降低成本成为各企业重点攻关课题。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节能降耗设备节约能源使用成本的做法已经在服装行业中悄然兴起。2009年,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既能提高产品质量又能节约人力、物力使用的先进设备的引进将再掀高潮。

  另外,市场变化驱动差异化竞争。差异化一方面表现于产品研发设计,另一方面要依靠专业、专门设备制作来完成。对于这类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也将在行业内更加普遍。

  3.市场加速细分、企业加速整合

  2009年,我国服装市场将在拉动内需政策鼓舞下加速发展。市场细分将向纵深发展,从产品品类、产品档次、产品功能、产品营销模式、服务人群分类、服务区域分割等各个方面加以细分。企业将更加注重挖掘新市场,产品研发更具明确针对性。

  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品牌将大量增加,相反,随着精细划分而各需求区间有效需求变窄,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整合的加速在所难免。同时,产业的集约化是在上一个行业发展阶段的行业分工之后必然的发展结果。未来两三年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整合之年,通过企业资本、品牌的实质性整合,形成联动上下游产业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团,形成服装品牌集团、服装零售业集团等多种新的企业形式,并通过资本纽带逐步整合国际资源,形成中资控股的服装跨国集团。

  4.“劳动力”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9年以后,“劳动力储备”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和地方政策导向变化等因素导致我国部分服装企业关停,但“劳工荒”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熟练工”依然存在缺口加大的隐忧。当前,企业面临熟练工的老化与新进劳动者职业素质较低造成的“青黄不接”问题;舆论忽视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宣传和就业引导;教育对职业道德和劳动精神的弘扬存在缺失;行业用工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以上这些问题造成对行业用工的预期普遍不乐观。

  企业应通过推动政府间合作、推行行业职业培训等方式努力解决有效劳动力供给和储备问题。同时,行业也将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引进和储备服装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质量标准、经营管理、设计研发、国际市场营销等高级人才。

  5.特别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9年,国际经济发展预期较为悲观,美欧各国纷纷出台针对本国实体产业的经济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目前,针对我国服装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技术壁垒方式。通过不断出台针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规范、检测标准、产品标准等,从而不断提高进口产品技术、质量要求,特别是从合理化指标、安全性指标、环保指标等较高技术领域对进口产品质量要求一再加码,并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验检测。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加工制造难度,明显提高了出口制造成本,增加了出口风险。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要加速提升,要重标准、重质量、重效率。

  另外,欧美“特保”结束后,国际业界并没有放弃对我国服装产业再次提出出口限制的努力。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可能被提上日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的正常运作事关重大,这就需要我国加强行业外交力度,提高行业外交能力和效率。从政府、行业、企业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与国际业界达到利益的共赢。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人:马先生 联系电话:0755-26582990 联系邮箱:service@fzengine.com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