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山东服装业转型进行时 打造集群产业链

时间:2013年10月25日来源:中华纺织网作者:emma

山东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一种激发创意的机制,一个能够将创意转化为设计理念并形成时尚,进而引领消费的产业平台。
  在日前结束的2013中国服装大会上,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荣膺中国服装行业功勋奖,山东如意集团则同时获得中国服装行业优势企业称号。

  “山东如意集团近年来由中国服装产业集团逐步转变为国际时尚产业集团,为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山东服装产业协会会刊《山东服饰》执行主编段嘉润如此评价,“如意集团的此次获奖,让市场看到了时尚和创意对于服装产业的价值,也让山东服装产业的品牌化生存方式有了方向感。”

  “追逐时尚是服装产业不变的主题,但如何追逐乃至引领时尚,则与企业对时尚的理解和在创意领域的追求与付出密切相关。”省内知名电商韩都衣舍董事长赵迎光十分认同段嘉润的观点。

  代工大省难“毕业”

  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服装企业有1400余家。

  段嘉润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近年来他发现许多山东的服装企业都是潜水“大鳄”,这些企业大多以家族为纽带小规模聚集,形成许多小的产业集群。“但是这种名声更多地为业内所知,而并不为消费者所熟知,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更多的是在做贴牌加工的生意。”他说。

  “一方面是服装企业众多,一方面又是自主品牌稀少。”段嘉润道出了山东服装产业的尴尬,“自主品牌大概有200多个,但是能被消费者主动提起来的也不过10多家,如舒朗、新郎、仙霞、耶丽娅、国人、红领、亨达、即发等。”

  据导报记者观察,在同样长期从事服装贴牌加工的福建、浙江等地,近年来涌现了大量面向国内市场的服装名牌,如安踏、特步、361°、匹克、乔丹、鸿星尔克、贵人鸟、劲霸、爱登宝、利郎、七匹狼、九牧王、与狼共舞等。

  曾经长年向闽粤两地贴牌企业派单的特星连锁总经理施运文,用“已经基本毕业”来评价上述地区的服装产业的发展水平。

  “不是我们不想做自主品牌,而是我们没有实力去支撑那么大的摊子。”潍坊市坊子区一家家族企业的李姓企业主告诉导报记者。他透露,贴牌加工通常只有5%-10%的毛利率,而自主品牌的利润在30%左右。开发自主品牌一要靠设计人员,二要靠市场营销人员,这都需要大资金投入,另外,管理经验也正是长期从事贴牌加工企业所缺乏的。

  段嘉润向导报记者透露,专家的共识是,山东并不具备闽粤苏浙等地那样一个由创意、设计、生产、品牌、营销等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然而,完整的产业链既不是哪几个企业所能胜任的,也不是现阶段山东服装产业发育水平所能支撑起来的,更重要的是还不具备闽粤苏浙那样的总体经济环境,与服装产业相关的经济要素无法在这里形成聚集效应。

  激发创意培育平台

  “山东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一种激发创意的机制,一个能够将创意转化为设计理念并形成时尚,进而引领消费的产业平台。”去年入驻即墨,欲打造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的中一集团董事长刘江对导报记者分析说。

  邱亚夫认为,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形成的文化积淀的厚重感可以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创意和设计灵感的源泉。

  “这需要足够的产业氛围去催化这个蝶变的过程,并且需要有足够大的产业平台去培育完成这个蝶变过程所需要的人才。”段嘉润向导报记者介绍,在过去的两年间,山东境内先后有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和中国如意科技时尚创意产业城奠基,两个规模可观的产业城均有意打造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创新“产、学、研、商”模式,目标锁定时尚创意产业平台。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