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吴江未来三年望继续打造一流“纺织之都”

时间:2013年12月18日来源:吴江读本作者:

吴江未来三年望继续打造一流“纺织之都”,通过三年努力,全区纺织产业由大规模扩张逐渐向依靠技术进步、产品升级获取效益转变,由低成本、粗放式管理向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精细化管理转变。

       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转变 力争三年实现七个目标

  文件指出,要按照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的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和省级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发挥“产业+市场”集群集聚优势,着力推进新型纺织原料研发生产基地、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纺织创意基地和纺织品贸易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第一布市”和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创意中心,加快全区纺织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努力把吴江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纺织之都”。

       通过三年努力,全区纺织产业由大规模扩张逐渐向依靠技术进步、产品升级获取效益转变,由低成本、粗放式管理向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精细化管理转变。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到2016年末,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全行业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速。稳步提高规模和效益水平,到2016年末,全区纺织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提高面料和家纺等高端产品比重,产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纤维产能500万吨,纺织品产能200亿米,印染能力100亿米。

       梯队建设。形成年销售超千亿企业2家、超五十亿企业2家、超十亿“小巨人”企业10家和一批优势成长型企业、行业单打冠军,构建良好的企业梯队结构。2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十强名单,20家企业进入500强名单。

       创新能力。加大纺织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挥企业技术中心作用。到2016年,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10~15家,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50家,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个。突破产业关键技术2项,新增发明专利10件,新增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项,新增新产品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试点)企业3家,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品牌影响。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到2016年,全行业再创江苏省名牌产品或区域名牌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江苏省著名商标10件以上,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家。累计省名牌25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20件以上。盛泽织造、绸都染整、震泽蚕丝被等集体商标认可度显著提高。

       节能减排。至2016年,行业产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印染中水回用比例大幅提高,万元增加值水耗和能耗年均分别下降5%、3%。建成印染循环经济试验区2个。淘汰低端喷水织机5万台套、高能耗高浴比印染设备500台套。

       两化融合。纺织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个、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家。ERP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推开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占比力争达到5%以上。建成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1个。

       载体平台。推进省级吴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盛泽纺织国家级科创园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桃源服装,震泽亚麻、蚕丝被,太湖新城羊毛衫,七都家纺等纺织园区建设水平。盛泽纺织科创园建成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提升东方丝绸市场业态,完成规划调整和核心商区建设,色坯市场建设取得进展,色坯贸易交易额占比达到30%,市场直接出口额超20亿美元。开展服装贸易市场建设研究,完善东方丝绸市场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公共服务平台8~10家,其中五星级平台3家。

  发展纤维、织造、印染、终端四大重点 加快创新发展自主品牌

  在此次针对纺织产业的三年规划中,提出了纤维、织造、印染、终端产品四大重点任务:

       纤维产业。加大新型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研发和生产。鼓励现有纺织企业以产业链延伸为目标实施收购和兼并。支持企业开展纺织链上游产业、产品的对外投资,包括PTA、PX等项目,延伸、完善产业链。

        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有色纤维等高附加值聚酯长丝。鼓励发展腈纶、锦纶、氨纶、粘胶纤维等其他合成纤维的开发生产。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环保工艺与装备生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细菌纤维素纤维和生物质纤维。着力推进碳纤维、芳纶、芳砜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碳化硅纤维、高强型玻璃纤维等有机和无机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积极发展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竹原纤维、彩色棉花、桑柞茧丝、彩色桑茧丝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与产品。鼓励企业开展纤维再制造研发生产。

        织造产业。继续引进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和大园机、经编机等无废水排放的先进织造装备,提升织造技术含量。加快低端喷水织机淘汰转移步伐,适度压缩织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围绕品牌服装面料、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支柱产品,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突出原料、面料、最终产品三个环节,着力拓展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领域。继续提高加工工艺与技术,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丝两大系列产品,保持吴江真丝绸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亚麻产业的发展,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提高亚麻织物的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

       印染产业。打破产业发展瓶颈,建设印染产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加大印染后整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把印染后整理加工工序转变为引导纺织面料开发、生产的先导行业,实现印染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推广应用电脑花型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和电子控制系统。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低浴比染色技术、汽流染色技术、无水印花技术、数码印花技术、连续精染技术、绿色环保印染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大力支持研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升面料的质量和档次。推进涂层企业整治,加快涂层企业入园进区步伐,加快涂层区集中供气、供热、尾气回收设施建设。

        终端产品。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鼓励现有织造企业延伸发展终端产品,鼓励服装企业创建品牌。大力提升“震泽蚕丝”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创5~10件省名牌产品,打造一批以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为主的知名蚕丝被企业群体,打造蚕丝被区域集体品牌。大力引进和培养服装研发设计人员,提高服装设计开发能力。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