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这一外贸新业态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均涌现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江伟日前表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是外贸业务模式的创新,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进出口环节相关服务,降低了中小外贸企业的成本,壮大了外贸企业主体,对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完善有关政策,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众多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从去年9月的外贸“国八条”到今年7月的外贸“国六条”,政策效应在此轮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同样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竞争加剧外贸战略宜早谋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预计,国内明年宏观经济可能还会保持一定的中高速增长,明年人民币汇率可能“破六”。
有专家指出,新一轮开放将提高我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中国未来将进入资本输出阶段,而不是出口主导阶段,这使得中央决策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提高。升值加快是为新开放战略服务的,进口大型设备、企业出去投资、人民币国际化都希望人民币升值。
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和以美欧为主导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正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逼迫中国“二次入世”,新一轮开放逐步逼近。
面对新挑战,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外贸战略宜尽早谋变。外贸战略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向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的情况转变;由量能扩张向质量效应型模式转变;由传统成本优势向综合要素优势转变。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专家认为,新一轮开放背景下,发挥出口支撑作用的难度已明显加大。
沈丹阳表示,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外贸还将面临持续的、多方面的困难,国内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继续困扰出口企业。我国主要出口行业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月平均工资已经超过3000元,是印尼、越南等地的2~3倍。而融资难、贷款贵也是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此外,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和订单对外转移加快。今年1~8月,我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日本市场份额分别为46.8%和66.4%,比2012年同期分别下滑0.7和1.7个百分点,在美国市场份额已经连续3年下滑;在欧盟市场份额(1~7月)是42.9%,下滑1.8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对我国外贸企业竞争的压力在加大。
内外交困之下,不少外贸专家支招解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加大装备制造业出口是发挥出口支撑作用的重点所在。装备制造业的附加值比较高,对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如高铁、电站等项目应成外贸转型升级的方向。
但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霍建国认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贸增长的国内外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企业最终摆脱困局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在全球贸易量萎缩、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的境况下,寻找新的竞争力。从企业层面看,如何调动企业内生动能,摆脱追求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增长模式,扩大增长质量和新产品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