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消费群改变消费形态
有人说网购是疯狂的,去年“双11”淘宝实现了总销售额191亿人民币,相当于2011年国美销售额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王府井商圈去年整年的销售额,相当于2011年麦当劳中国旗下1400家门店合计销售额的2.36倍。
面对汹涌而来网购冲击,“很多传统零售商问我,未来的IT或者电子商务真的会完全代替传统零售业吗?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天我们面对这样的零售环境绝对不是网购而产生的,而是网购背后的消费者。”李生认为,消费者态度的变化,消费者年龄段的变化,消费者年龄段需求的变化成为零售业必须面对的新的“游戏规则”。如今,大量的80后、90后乃至00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体验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传统百货和传统超市还是以中老客层为主导,以30岁以上甚至40岁以上的白领或者职业人士作为主导消费人群,而今天的网购面对的市场是大量的新兴消费群,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依托于电脑这样一个工具,更多的是这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李生坦言:“顾客是谁?已经不是我们想当然的40后、50后、60后、70后了,而是未来的80后、90后、00后……这些消费者听着什么歌曲长大,他们吃着什么东西长大,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环境里购物,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开发符合年轻消费群的商业形态是未来零售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这也是购物中心为何如此受青睐的原因。”
如今的购物中心是集吃喝玩乐的好去处,甚至有些购物中心成为当地旅游景点。商业信息中心发布数据,2012年上海市监测的80家购物中心实现销售额890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零售实现营业收入达到729.4亿元,餐饮达到了122.4亿元,服务业达到了38.3亿元,分别占营收的81.9%、13.7%、4.3%;目前,上海在建的购物中心项目建筑面积达93万平方米,在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前十强城市中排名第八位,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六位。
大量引进像I.T的集合店成为购物中心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环境的变化,更加来自于集合店的穿透力,反观百货业,这种品类杀手也成为了百货店未来主要的竞争对手,一个品类多个品牌或者一个品牌多个品类,或者在一个物业商铺项目多个品类集中点,针对某一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品牌的集中成为他们的主导。”李生认为,百货店如何走向品类管理,如何走向品类管控,如何升级为在品类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差异化定位成为百货行业发展的主导趋势。
过去,餐饮、休闲、娱乐普遍被认为是辅助业态,而今天它成为了主要业态,甚至占据购物中心整体面积的40%乃至于50%以上。“显而易见,未来的购物中心更注重消费者现场体验,也更符合年轻消费群的购物享受。”李生坦言。
商业流通多元化发展
李生这样预测未来5年中国商贸行业发展的流通趋势:“连锁企业从大变小、从全变精、从广众到分众,从单业态走向复合业态、走向综合体成为主流;今天的百货未来一定要实现百货加超市”,今天的超市未来一定要实现超市加百货,今天的百货加超市一定要加入休闲、餐饮、娱乐,而今天的百货加超市加购物中心,一定还要加入酒店和其他复合业态,并形成所谓的城市综合体,未来在郊区化的市场辐射范围之内,在未来的高铁、地铁交通,市场商圈变革的格局里,谁拥有体验式,谁形成复合业态,谁能通过多种品牌的整合,多种业态的整合形成多种购物群体的整合,谁就能获得市场青睐,谁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其次,商业流通行业发展模式从追求数量增加型到内增式增长成为主流,全面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今天很多零售企业的内增发展速度很快,以湖南长沙的友谊商店袁家岭店为例,去年的增长率超过了50%,来自于上海一百的郊区奉贤镇店增长率也超过了40%,换言之,如何实现内增式增长,如何实现对顾客深层次消费的挖掘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以往郊区是发展程度缓慢的区域,由于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城市的物业成本和各种成本增加已经成为了零售行业的主战场,商业流通行业正走入郊区化商圈,“在郊区有四种人,既有从农村进城的打工人士,又有从城市退出来,由于房价太高在郊区购房的人士,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工厂转移之后的工业人口,促使郊区形成未来零售市场的主导发展方向。”李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