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深圳影儿时尚集团副总裁殷博在接受《服装时报》记者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线上产品包括三部分,库存、线下同步新款,还有网络专供款,网络专供款价格会比线下便宜。网络专供款延续了品牌的风格,同时以比实体店低上不少的价格让更多人接受。”
网店是否会抢了实体店的生意?殷博表示:“影儿时尚集团线上线下的顾客是不一样的,如‘(YINER)音儿’网络专供款会更年轻一点。我们希望有更多年轻的群体能关注我们的品牌。很多大学生很喜欢‘(PSALTER)诗篇’,但价位对于他们来说会贵一些,那么它的网络专供款就更适合他们。之前我们没做过网店,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线下的专柜已经形成了固定客户,客户已经分流了,有的追求线下的快,有的则追求线上的低价格以及方便,我们就各投所好。”
深圳连奴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庭兰认为:“服装企业应该更好地发挥网店的辐射作用,不能只是甩库存,线上既可以只针对线上消费者开发产品也可以作为线下的测试款。线上什么好卖,就根据它的点击率、销售额,对它进行一整个系列的开发。当然利用线上带动线下的销售是服装企业最想看到的结果。”
如此看来,服装企业借助网店释放库存压力的现象还会继续存在,而一些服装企业的全新尝试或许会带来新的商机。
省钱是第一
服饰开销仍占大头
那么,对于服装企业的一番苦心,消费者是否会领情呢?在网购时他们只会关注价格低廉的“牌子货”吗?
《服装时报》得到的反馈信息也有诸多相似点:一般在大型促销活动前夕,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进行网购的消费者数量都会稍显低迷;而一旦促销活动开始,参与活动的消费者数量和消费额都会急速上升。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用户的网购是有“预谋”的,他们会将短期积攒的购物需求留到价格合适的时间进行释放,符合理性消费的标准。
《服装时报》记者登录一些购物网站发现,众多特卖专场有诸多相似之处,包括都是名品大牌的尾货特卖,一般采用闪购的模式,如某知名购物网站每20分钟对未结款的订单自动清空购物车。而在一些服装品牌网店,也会不定期或长期推出特卖,一般采用限时抢购的模式。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李婷每天晚上9点都会守在电脑前。“百家好的衬衫、ZARA的裙子、浪莎的一双袜子,加起来才500多元,一会儿可得手快点!”看着已经放在收藏夹里的三件“牌子货”, 李婷等着10点的购物页面“购买”两字变色。
和李婷一样,不少网购族已经养成了定期浏览网上服装特卖专场的习惯。“如聚划算、当当网、淘宝网,这些都在我网购的收藏夹里。”网购年龄已经有7年的沈斌告诉《服装时报》记者,每个星期他至少会在这类电商网站上购物两次,每次购物几乎都要替家人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