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棉花危机重创纺织业 棉价差已脱离市场

时间:2013年07月01日来源:网上轻纺城作者:刘乔帆

在棉花危机面前,纺织企业迅速开展了新一轮的“自救”,不少企业通过调整原料结构来化解棉花风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研的结果显示,中国棉花年消费量约为1000万吨,而去年国内棉花用量仅约800万吨,有200万吨的缺口是依靠进口棉纱或化纤替代来弥补。这意味着全国1000万锭的棉车关停,相当于全国8%的纺织产能在不公平竞争中被闲置。这其中中小企业受冲击最大,一万锭以下的小企业有40%被迫关停,仅在新疆就有约2.4名从业人员隐形失业。

  “棉价高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棉价差,国内外的高价差会要了纺织业的命。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纯棉40支以下的纱已无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棉花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世滨介绍,天然纤维纱线纱支60以上的即属于高支纱,专供高档面料,市场需求相对较小。“丧失40支以下的纱线市场,就意味着中国棉纺业在国际市场的溃败。”

  那么高达每吨四五千元的棉价差从何而来呢?

  “国内外不同的棉花价格机制是当前国内外棉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国际棉价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而国内棉价是以收储价和进口配额量为支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8月,国际棉价经历了一轮大起大落。为确保棉农收益、增强市场信心,2011年9月,我国把以往在棉花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当时,国家以每吨1.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皮棉310多万吨,托市效果当即显现。然而,临时收储制度并未就此终结,并左右我国棉花收储价今年上调至每吨2.04万元。与此同时,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及丰产预期影响,国际棉价却持续下跌,导致国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如今每吨差价仍在3500至4000元。

  面对居高不下的棉价差,中国企业并不能自由利用海外原料市场来“削峰填谷”。按照世贸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但是,由于进口配额远远小于需求,分不到配额或配额过低的企业即便进口棉花,也面临不公平竞争而得不到实惠。

  “我们正以高于对手1/3的原料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这是靠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等都难以消化的成本,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畸形的棉价差实际上是让国外企业捡了便宜。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直接采购棉纱,维系了国外棉纱企业的高利润空间,使其有大量资金可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完善。“纺织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棉花却是计划经济,这种错位对纺织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让人头痛的国储棉——

  一年收储花费上千亿,而堪忧的棉花质量令企业雪上加霜

  尽管从目前的形势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并没有尽快松动的迹象,然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政策已到了难以维系的时候。

  一方面,用棉企业在关停加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占欧盟、日本等主要国际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湖北孝棉的负责人透露,企业周边产能在3万锭以下的厂子已基本关停。“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势,企业没有盈利,没有钱搞技术升级的话,这个行业很难做下去。”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