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养、套、杀” 背后或为品牌战——纺服业:从“双乔之争”中警视商标维权
去年以来,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与中国“乔丹体育”侵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但此后一度风平浪静,让所有人认为此事或已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然而此事显然不会以平静收场。
今年早些时候,“乔丹体育”又跳出来反诉“飞人”,再次掀开事件一角。“乔丹体育”在庭审中不仅否认侵权行为,还称“乔丹”本意为“南方之草木”。《服装时报》记者留意到一些网友的言论,几乎都是对“乔丹体育”反诉表示异议,显然这一解释未能服众,但这似乎又是一枚烟雾弹,不久后再次平静。
争议的焦点
不管诉讼的幕后推手和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这场“乔丹”品牌拉锯战还在持续。无论大众所持的观点如何不同,此次事件让很多消费者对“乔丹体育”产生了厌烦排斥心理,严重损害了品牌的形象,“乔丹体育”明显成了输家。
但从“乔丹体育”反诉举动也能看出它的战略,即利用主动起诉维权来挽回自己的损失,同时应该也想利用起诉”飞人“来迫使双方达成和解,迅速结束对方对自己的起诉。如果双方能握手言和,当然是“乔丹体育”最想看到的结果。
从根源上来说,“乔丹体育”的名字容易让很多人尤其是体育爱好者联想到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似乎很难逃脱“打擦边球”的嫌疑。对此,金茂凯德(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王荣菁分析称,从法律诉讼和商业战略来看,“乔丹体育”的胜算几率不大。姓名并不限于公民在户籍机关正式登记的本名,翻译名称经普遍使用也包括在内。另外,为了确保外国人能在中国正常生活或开展事业,一般以对待本国公民同样方式对待外国公民。再者,近年来已有易建联、姚明在类似侵犯姓名权案件中获得胜诉。
王荣菁认为,假如迈克尔·乔丹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成名早于“乔丹体育”在国内提出注册商标的时间,并表明自己采取法律行动的目的是保护所拥有的姓名权及品牌,避免中国消费者受到误导,并维护球迷对于选购商品的知情权等理由。那么,迈克尔·乔丹胜诉的几率比较大。
“乔丹体育”事件仍有警示作用
在业内,类似“乔丹体育”的事件频频发生,如此前中国商标在海外被人“疯狂”抢注,又如“劲霸”电池和“劲霸”时装的商标之争等等。大家不禁要问,知名品牌究竟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之前曾受理过维权案件的王荣菁表示,至目前,中国企业海外维权绝大部分案件涉及专利纠纷,主要是侵权纠纷;商标纠纷的案件主要为抢注、权属纠纷,一般不涉及侵权诉讼。至于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纠纷的案件则极为罕见。
“为避免赢了官司却输了公司,无论是被动防御或是主动攻击,中国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关键的知识产权,才能论及如何运用国际规则进行海外维权。否则,即便有最优秀的律师、最公正的执法人员,也赢不了官司,更遑论在他人市场上的商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想要立足于国际市场,必须先建立自主品牌,同时加强对服装产品本身和企业品牌的系统性知识产权保护,如对服装产品上的标志,服装外观设计保护等。尤其在欧美等商标立法先进地区,如果服装材质具有可用文字精确简洁描述的气味,千万不要遗漏气味商标的注册保护。关注欧美等国时尚法/时装法 (Fashion Law/Apparel Law)的立法进度及保护趋势。”王荣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