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目前出口旧衣服到非洲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方晓东向本刊记者提供的信息表明,“美国出口旧衣服在非洲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随后是日韩等发达国家。”
中国在非洲市场上并未占得先机,中国货也还没有达到“抢手”的地位。
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等地有大大小小的“米图巴”市场。在斯瓦希里语里,“米图巴”本意为“旧的”和“二手的”,现在成了当地人对进口旧服装的通称。虽然那里的旧服装市场规模大小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拥挤不堪,成排的简易摊位首尾相连。每个摊位从上到下挂满了“米图巴”,从T恤、牛仔裤到高档西服、风格独特的流行时装应有尽有。看看旧衣服的品牌,尤其是T恤上印的英文,摊主们在吆喝时会不约而同地介绍:美国货。
非洲新大陆亦非一路畅通。出于保护地方经济或者是其他政治原因,一些非洲国家禁止进口旧服装。如尼日利亚将旧衣服列入绝对禁止进口商品中,而乌干达、尼日尔、南非等国家则是允许旧衣服进口的国家。而且,各国旧衣服进口关税不一,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旧衣服到岸价格为1美元/公斤,征收的关税和销售税分别为20%和15%。
部队的军服回收做得最细致
其他档次的旧衣服就没那么好运气漂洋过海了。
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大家都会捐衣捐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民政部门收取的捐赠衣服已经有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讲,旧的内衣内裤及旧袜子将不予接收;衣物上如有明显的污迹、补丁、穿孔的不予接收。“对于捐赠衣物,一般要求九成新以上,而且冬衣需求比较多。”杨膺鸿告诉本刊记者。
但是根据缘源实业有限公司的旧衣回收情况来看,居民丢弃或者捐赠的衣服中,毛衣等厚衣服的衣服总量仅为15%。这部分是符合民政部门捐赠条件的衣物。这些成色较新的冬衣、冬被等,挑出来后进行臭氧消毒,再打包送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
而对于破损、没有穿用价值的旧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将不同面料的旧衣物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纤维化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废旧衣服可以加工成再生棉,再生棉经过加工可以做成毛毡,而毛毡再经加工则可以做建筑保温、农业大棚保温的棉被。
这部分虽是变废为宝,但是在杨膺鸿看来依旧可惜。“现在人们对面料的要求,比如颜色要鲜艳、透气性要好,使得单一纤维的使用越来越少,只有将近10%,剩下的90%的衣服都是混纺纤维制成的。”混纺纤维制成的衣服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分离成单一的原材料,只能粗加工。但填埋或者燃烧的话,则会使得其中的有毒物质释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在旧衣物回收这方面,部队的军服回收是做得最细致也最成功的。”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少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从2009年开始,由总参军务部、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发出通知,要求收回退役士兵的07式外观制式军服。收回的品种主要有:07式军服的帽徽、领花、肩章、领章、臂章、胸标、领带(卡)、外腰带,夏帽,夏常服,春秋常服,作训服(帽),作训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