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踏不同,匹克似乎更偏重于专业化。主打篮球概念的匹克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始人许景楠本意是为耐克代加工篮球鞋,但当一切就绪时,耐克 将工厂迁移了,许景楠便基于既有的生产设备和人工创立了“匹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匹克篮球鞋已经在市场上颇具口碑,但后来的渠道调整使得匹克错 过了腾飞的机会。由于专注于篮球业务,匹克的研发费用虽少,但篮球鞋的工艺和技术含量并不差。匹克鞋在低端篮球鞋市场上竞争力较强,以更高的性价比来巩固 这块市场应当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特步的定位非常清晰,即休闲运动品。其立足于娱乐明星代言的推广模式也印证了这点。与耐克和阿迪的休闲运动产品线相比,特步的价格优势显著,且休闲 运动产品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因此特步在低端休闲运动市场中很有机会。但近两年特步开始主推跑步概念,赞助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并签约美国短跑明星加特林。 这一营销动作与70年代的耐克十分相似,当时的耐克只生产跑鞋,通过签约美国短跑传奇人物史蒂夫•普方丹并在全国各地赞助跑步赛事,成功搭乘了全国性的慢 跑风潮,收益颇丰。但在40年后的中国,当年耐克的成功模式还能奏效吗?我们持怀疑态度。
对于361°、鸿星尔克、德尔惠、乔丹、喜得龙、金莱克等众多晋江品牌,鉴于较低的技术含量和丰富的色彩搭配,与其说它们是运动品牌,不如说它们是 休闲品牌。但与美邦、森马等传统休闲品牌相比,无论是款式、价格还是周转速度,抑或是店铺效率,它们都没有优势。尤其近年来随着zara、 h&m、gap、优衣库等国际休闲巨头的扩张,这些中小运动休闲品牌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应对策略:严守定位
面对行业寒冬,众多国内运动品牌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是走向专业化还是休闲化?我们认为,若自身定位是运动品牌,则专业性必须是重要的品牌基因之 一。产品线可以覆盖专业和休闲两个方面,但在专业性上必须要有闪光点。虽然耐克和阿迪达斯在足球、篮球、网球、跑步等主流运动项目上的技术优势明显,但诸 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小项目上依然有国内品牌发展的空间,如羽毛球品牌凯胜、victor(胜利)等。
若自身定位偏向于休闲品牌,则需要在设计能力和供应链反应速度上做文章。优化设计能力,加快产品周转以迎合消费者快速多变的需求。如阿迪达斯便已提出,要将旗下三叶草和neo品牌发展成为快时尚品牌,并以快时尚的供应链经验来指导集团整体的供应链调整。
我们预计,未来2~3年中,国内市场上的众多运动品牌会有一个分化过程,定位趋于清晰,产品差异性会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