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的小作坊变身现代化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年出口额跨越2亿美元,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世界40%以上的原绒、欧洲70%以上的精纺绒、中国60%以上的精品无毛绒都来自这里。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宁夏羊绒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化蛹成蝶的深层蜕变。
更为可喜的是,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成品、半成品出口额首次超过原料。今年,这一趋势持续加剧,上半年羊绒衫出口达到3824万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96.4%,而羊绒原料出口额仅为1905万美元,同比降幅41.3%。出口产品结构的明显优化,见证了宁夏羊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行业话语权。宁夏能够在200年来一直为欧洲控制的纺织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传递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集群式发展催生动力
宁夏每年生产处理原绒近万吨,然而让人称奇的是,本地自产原绒量不足200吨,95%以上的原绒从国内外收购而来。这得益于宁夏拥有一支3万多人的羊绒收购队伍,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等13个省区以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9个国家。
在原绒收购领域站稳脚跟后,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现。全区大大小小羊绒企业多达300家,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同心县和中部的灵武市,以此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同心定位于全国羊绒集散地,经销原绒约占全国产绒量的二分之一、世界产绒量的三分之一。灵武则定位于羊绒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主要生产加工无毛绒、羊绒条、羊绒纱和羊绒衫等,成为目前在全国同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羊绒产业集群。同心与灵武在羊绒产业上的明确定位,避免了两大集群的同质竞争,并形成有序的上下游关系。
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竞争+合作”的态势。同行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常常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得到攻克,羊绒精纺、低温染色等技术工艺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非只如此,集群式发展还增强了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宁夏羊绒加工企业凭借着对产业的发展信心,并没有减少对原料的购买,而是积极筹措资金扩大收购,既缓解了上游供应商的压力,也巩固了产业地位。结果,整个产业不但没有倒下,反而转危为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集群式发展,弥补了宁夏羊绒产业上的短板,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转型升级增添魅力
只靠出售原料和贴牌生产,产业永远长不大,生产的再多,也只能是从别人碗里讨得一杯羹。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宁夏羊绒企业逐渐看到,必须要拥有自主品牌,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中银绒业是中国最大的羊绒采购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精品无毛绒、羊绒条供应商。自2004年以来,公司逐步改变以销售羊绒初级加工品和代加工为主的盈利模式,成立宁夏山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羊绒产业发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与服务。公司起草的《宁夏山羊绒绒条地方标准》,是全国羊绒制条行业的第一项标准,填补了羊绒条无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灵武羊绒园区企业承担区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2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项,获得发明专利20件,争取国家科技经费3000多万元的支持,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羊绒分梳、制条、纺纱、低温染色等技术工艺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园区还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国家火炬计划”评审,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在产品结构上,宁夏羊绒产业也已经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贴牌产品向自主品牌转变。宁夏羊绒产业已成功培育“菲洛索菲”、“灵州雪”、“千堆雪”、“绒典”、“帕雪兰”等一批自主品牌,羊绒制品精深加工比重已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