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凝聚合力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市场前景,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政府对某一产业的特殊支持,事实上就是对区域支柱产业的定位。
在对待羊绒产业的发展上,地方政府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羊绒产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却不规划、不引导、不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一些羊绒企业因造假失信破坏了市场秩序,整个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大量区内外羊绒经营者被迫离开宁夏,转向河北清河等地。眼看着羊绒产业的日渐衰落,地方政府的神经被深深触动。本世纪初,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优化经济环境,重振羊绒产业雄风。
2002年,宁夏自治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羊绒产业协调小组,灵武、同心分别建起了占地3000亩和500亩的羊绒工业园区。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羊绒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自治区财政厅设立促进羊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羊绒担保机构风险抵押金。科技部门还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和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渠道,有效解决羊绒加工科研装备不足的问题。
为提高宁夏羊绒的知名度,自治区政府于2006年9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展会虽然只有两天,但签订内外销合同贸易金额22亿元。从这一年起,每隔两年举行一次,会期不断延长,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羊绒博览会成为促进羊绒产业国际化的又一助推器。
检验检疫注入活力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质量,迈向国际化必须走以质取胜的路子。宁夏羊绒产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精彩表现,与检验检疫部门的持续帮扶密不可分。
早在2009年初,宁夏检验检疫局就与辖区内4家龙头羊绒企业签订了支持协议,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着力点,共同打造羊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持的重点侧重于指导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帮扶提升自检自控能力。为进一步促进羊绒产业升级,又与灵武市政府于2012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出口羊绒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由于分属不同的产品种类,羊绒原料与羊绒成品享受不同的“待遇”。宁夏检验检疫局将羊绒衫纳入出口分类管理的范围,抽检比例大幅降低。羊绒衫出口大户——中银绒业,获得一类企业资质,实现了当天报检当天检验检疫放行。放行周期由原来的3天左右缩短到1天,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成为扩大出口的助推器。
在检测技术方面,宁夏检验检疫局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国家级羊绒及其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成立以来,完成科研项目11项,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项。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了检测速度和准确度。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该实验室于2010年搬迁至灵武羊绒工业园区,一个面向所有羊绒企业的检测服务平台就此搭建起来,直接参与到技术研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