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资讯频道
业界动态
国内 政策法规 品牌动态 统计报道 国际 展会中心 产业透视 企业报道
电商
电商资讯 电商实务 电商前沿 电商评论
时尚
时尚资讯 时尚搭配 时尚人物 秀场发布 时尚名品
面辅料
行情 趋势 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内销水太深外销无改观 出口型鞋企转型“呛水”

时间:2014年02月11日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李溯婉

由于国外市场疲软,众多鞋企纷纷尝试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然而,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闯出一番天地的鞋企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企业一不留神差点导致资金链断裂。

  “我自以为在制造以及研发方面已做好准备,缩减了出口订单规模,转向小批量多款式的生产模式,可是到真正拓展内销时,才发现对内销的了解太肤浅,事实上比出口的流程复杂多了。”周平说。

  背着日益攀升的制造成本以及沉重的渠道费用所构成的十字架,不少出口型鞋企本期望能在内销路上杀出一条血路,结果却陷入更深的包围。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外市场疲软,众多鞋企纷纷尝试内外销两条腿走路。然而,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闯出一番天地的鞋企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企业一不留神差点导致资金链断裂。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拓展内销市场的鞋企,预计赚钱的不足20%,国内品牌大多数都在亏钱,出口型鞋企在国内市场基本上未能找到成功模式。

  2013年,国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共计11414亿元,同比增长11.6%,比2012年18%的增速有所放缓。受国内消费放缓的影响,女鞋巨头百丽国际(01880.HK)、运动鞋巨头裕元工业(00551.HK)以及由裕元工业的零售事业独立分拆上市的宝胜国际(03813.HK)等多家鞋企去年增速都较低。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百丽国际鞋类业务同店销售增长仅为1.3%。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生产、分销及零售的裕元工业以及宝胜国际去年合并营收分别为75.80亿美元以及17.75亿美元,分别仅增长4.1%以及1.8%。

  制造商承压

  东莞一家鞋企老板周平(化名)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该企业返厂工人只有200多人,还不到春节前的三分之一。他的鞋厂最高峰时员工高达3000~4000人,近几年来员工数量一减再减。

  金融危机之后,周平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从大批量贴牌生产转向小批量的自主设计研发,并于2010年开始试水内销。几年过去,经营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去年还曾一度濒临破产。

  周平说,金融危机前,东莞制鞋工人月薪只有1000元出头,而目前3500元也未必能找到熟练的工人,加上五险一金,让企业负担很重,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很难赚到钱。之前,东莞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工厂都比较常见,现在800人以上的工厂已是罕见。内忧外患之下,他的企业在去年差点关闭,因为从制造到零售,整个链条拉得太长,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外销不景气的情况下,难以反哺内销,他不得不放缓了内销脚步,原计划3年冲上100家店,但开到50家已非常吃力,最后陆续关掉10家左右。

  而已将工厂迁移到广州20多年的台商林宗(化名)对此深有同感,尽管他的公司在大陆已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拥有多个销售渠道,但仍对大陆市场的策略持审慎态度,放缓拓展速度。他近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已将几十家专卖店大幅裁掉,集中精力稳住自己擅长的制造业,如今内外销都不好做,整体上外销情况还好些,而内销基本难以撬动,代工厂确实很难从制造领域跨越到商业领域,100家鞋代工厂,能成功转向品牌零售的可能仅1家,他没有必要继续为1%的概率冒险。

  林宗的家族从事制鞋业已超过50年,他的工厂高峰时期大约有2万人,而金融危机爆发后,逐年缩减到目前的5000人左右。“假如工厂的土地不是我们买下的,以及考虑到不少工人已经跟了我多年,也许我会将工厂关掉或搬到其他地方。”林宗对大陆鞋业的发展前景感到很失望。

  去年,全球经济仍然未走出低谷,各国的客户仍趋保守而谨慎支出,出口制造商在收益方面压力巨大。再者,大陆各项成本如最低时薪及员工福利待遇提高等亦加重企业负担,林宗的企业去年利润出现下滑,仅去年上半年的营业额就下滑25%,减少了上千万美元。

  裕元工业也难逃利润下滑的命运,去年1~9月,虽然营业额较上年同期上升3.2%至55.59亿美元,但毛利下跌3.4%至11.82亿美元,这主要因为工资成本上升,加上产能搬迁和调配生产能力引致生产效率降低。同期,宝胜国际毛利下跌5.7%至3.72亿美元,主要因为国内品牌的销量明显减少,加上推广折扣活动以降低库存。

  近年来,裕元工业以及宝胜国际的母公司宝成工业(9904.TW)正加速将生产线往东南亚转移,仅2012年就在大陆砍掉51条生产线,尤其是珠三角生产线明显减少,而同期在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的制鞋生产线明显增加。

  世界主要的制鞋以及出口基地广东,由于制造成本上涨以及部分订单被东南亚鞋企分流,出口量呈现下滑的趋势。2013年,广东出口鞋34.1亿双,比上年同期减少5.9%,价值139.2亿美元,增长5.2%,出口均价为每双4.1美元,同比上升11.8%。

  在此情况下,林宗认为当务之急还是稳住外销,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站在商人的角度,首先砍掉大量不赚钱的内销业务。“这也是对员工以及股东负责的做法,有些工人已超过50岁,一旦失业,不容易找到工作。周围不少鞋厂陆续关闭,营运成本太高,假如连制造的大本营都未能巩固好,转型升级谈何容易?”林宗感叹道。

  内销水太深

  比起林宗的谨慎,周平则显得鲁莽许多,他正在为快速扩张内销而烦恼,多年从事制造业赚到的1亿多元资金,因内销渠道大量投入,一下便没了踪影,还甚至差点被“淹死”。

  “我自以为在制造以及研发方面已做好准备,缩减了出口订单规模,转向小批量多款式的生产模式,可是到真正拓展内销时,才发现对内销的了解太肤浅,事实上比出口的流程复杂多了。”周平说。

标签:鞋企
相关阅读

版权说明

1.本网站部分文章为网上转载,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之后将对其进行删除。

2.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服装工业网"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及原创性,对于违反以上说明的,本站将追究其相关 法律责任。

3.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