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棉纺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坦承,从初级的纺纱到染色,再到由面料加工为成衣,越往下游走产品的附加值越高,“色纺业在普通纺织程序之外增加了一道染色的工序,附加值会变高,效益比普通的纺织企业要来得高”。
近年来,华孚色纺的毛利率一直远高于普通纺织企业,一度接近20%。2013年,其营业收入为62.4亿元,净利润也达2亿元,分别同比上涨8.86%、120.72%。
另一个在技术工艺上颇下工夫的是嘉麟杰,这个主营服装面料的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借着户外运动等细分领域的兴起推出技术含量较高的功能性面料,逐步成为包括耐克(Nike)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商。2013年度其净利润同比激增148.6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化纤企业吉林化纤(000420.SZ),其巨亏近4亿元的背后是传统涤纶与新兴纤维巨大的分水岭,也代表了传统、初级纺织的衰退。
如今,即便是传统老牌纺织企业魏桥纺织(02698.HK)和华芳纺织也在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转型,以后者为例,其正在淘汰20支、32支等初级纱,扩大50支、60支可以制成高端面料的棉纱比例。此外,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000726.SZ)、嘉麟杰等企业索性在下游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将面料到成衣都包揽在自己的产业链内。
但上述华芳纺织高管坦承,大型纺织企业的优势在于“数量大、品种全”,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以量为主的盈利方式,“不可能和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一样马上调头,还是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终端进行适度的调整。”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佳嘉认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我国纺织产能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但产业转移造就产业升级而非行业的消亡。
“纺织业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加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应对成本上升,产品的设计、营销和高端产品的生产仍将留在国内。从企业来看,产业转移会促使纺织企业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定位于某个细分市场或者多产品形成协同效应。”
汪前进也表示,纺织业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随着棉花政策的改变和企业自身不同的发展方式,“注重转型升级的优势企业会越来越好,行业的两极化趋势也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