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间已经使用了8年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办公桌椅、书柜、会议桌和沙发外,再无其他“值钱”东西。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墙上挂的“平常心”和“业精于勤”两幅书法作品,时刻提醒着缪汉根:老板越大,越要有颗“平常心”;企业越大,越要“业精于勤”。
在这两句话的背后,是盛虹依靠技术创新,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成了一个高科技引领的新兴产业。
【人物名片】
缪汉根,吴江人,盛虹集团董事长,曾获中国优秀企业家、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曾随国家领导人出席APEC峰会。
“极限突破”传统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
员工人数从100人增加到3万多人,企业资产从100万元增长到400亿元,20多年来,缪汉根带领盛虹缔造了纺织行业的一个传奇故事。缪汉根庆幸自己当年没有沉沦于高考落榜后的消极,而是以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人生之路。
1983年,高中毕业赋闲在家的缪汉根,进入村里的丝织厂,当了一名工人。拿着每月30多元的工资,开始了自己的“纺织人生”。
摸爬滚打9年后,缪汉根接手了村办企业盛虹砂洗厂,并带着工厂一天天壮大。脚跟站稳后,缪汉根又顺势“小鱼吃大鱼”实施整合并购。1999年下半年,盛虹并购的企业全部实现盈利,集团旗下印染厂达6家。2002年,缪汉根又把目光投向了纺织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化纤行业,并提出研发生产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市场定位。
说到超细纤维,还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2004年到2005年,盛虹的超细纤维产品已做到0.5dpf,即1万米的重量为0.5克,居国内第一。后来,国外企业又做到0.3dpf,并放言这是工业化纺丝的技术极限。得到这个消息,缪汉根不断问自己: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还是超越这一“极限”?
答案必须是后者。盛虹投巨资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并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专家攻关。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盛虹向世界纺织业界宣告,“0.15dpf”,成功突破极限。
缪汉根始终坚信,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
2003年,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上马,引来业界瞩目;2007年,40万吨溶体直纺超细纤维项目投产,一举奠定了盛虹超细纤维年产量在全球的地位;2008年,世界第一条专业PTT记忆纤维生产线建成,打破国外对PTT核心技术垄断;2011年,我国首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开车一次成功,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化纤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
凭借在关键技术瓶颈上的突破,盛虹一举解决了行业发展的多个重大技术问题,对加快国内化纤产品创新升级,调整纺织产品结构起到了极大示范和带动作用。企业自身也一举进入国际化纤企业行列,在世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化纤产品领域占据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