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锵时期的“上海滩”,产品线单一,仅局限于女装,设计师以中国的传统裁缝为主。虽然“上海滩”在欧洲上流社会已颇具名气,但是产品的卖点仅限于老上海的风情,倾向于定制。
1997年,发展顺风顺水的“上海滩”在加快国际扩张的过程中惨遭滑铁卢,而后,邓永锵将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了历峰集团,自己则选择退出。
被收购后,历峰集团用相同于卡地亚、登喜路、伯爵、万宝龙等一批奢侈品牌的定位方式重新定位了“上海滩”品牌,对“上海滩”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在薛胜文看来,历峰集团收购“上海滩”这一品牌的发展情况并未如预期顺利。
据了解,转型后的“上海滩”将目标客户群体锁定在25-50岁中高收入者,在女装的基础上,加入了男装系列和更加年轻的产品系列,并融入现代化的时尚设计元素和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滩”大量扩充了产品线。在业界看来,拥有更多的衍生品是奢侈品区别于一般品牌的特质之一,按照万宝龙、伯爵等奢侈品牌的运作经验,“上海滩”现任行政主席雷富逸为“上海滩”开发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增加了男装和童装,后又扩大到配饰、家居用品、中装定制等多项服务。
“历峰接过‘上海滩’后对其大刀阔斧改革,已将其品牌精髓遗失,这对‘上海滩’的长远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 薛胜文认为,历峰毋庸置疑善于渠道、品牌运作,但其急于将品牌推向国际市场,而忽略了“上海滩”的特性。
就在不久前,历峰集团董事会主席JohannRupert表示,集团应该尽早摆脱那些令人失望的品牌。他指出,集团所做的收购并不是总能成功,所以必须更快地处理坏的投资。因而,“上海滩”频频关店被解读为将遭遗弃的预示。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对历峰集团而言,关店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改变,并不代表“上海滩”这一品牌失去了价值。但不乏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直言,目前“上海滩”对于厉峰而言如同“鸡肋”,作为中国“唯一奢侈品牌”,自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目前,其盈利水平难以对历峰集团做出较大贡献。
在叶琪峥看来,现在,“上海滩”的高速发展时期或已过去,“这几年它的变化并不大。”作为生活方式品牌,其扩展产品线无可厚非,只是目前在新品发布上已经到了一定程度。
对于是否会被出售,叶琪峥表示存在可能,从财务投资角度来看,如果有很好出售价格,历峰集团将品牌卖掉似乎并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