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辉煌的时候,整个外滩18号的一层和二层共有13家顶级品牌,而其临街的两家品牌,是最早进驻的卡地亚和杰尼亚。而那些二线或者“准一线名牌”,总在打着外滩18号的主意,希望借着“群居效应”真正跻身一流,就出手阔绰的程度而言,与顶级一线品牌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0年初,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认识还不够多,更不要提出国去买奢侈品。所以从整个发展上来说,奢侈品牌现在也的确到了整盘的时候。之前,他们是要把品牌介绍给14亿中国人民,外滩符合他们全民品牌教育的所有条件,历史文化、建筑优美,以及与奢侈品牌本身形象符合,还有一点是人流量多。所以在外滩开设的旗舰店,实际上是品牌的灯箱广告。”邓懿德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
如今,十年前的优势失去了“优势”,而外滩作为旅游景点不利于奢侈品零售业的特征却开始凸显。
“虽然过去几年,政府都有志于把外滩打造成为生活功能性区域。但不可否认,就外滩的现状来看,它仍旧以金融、旅游为主。大客流并不有利于零售业发展,零售和旅游是两码事。况且大量的游客以及停车难问题使得外滩整体区域并不舒适。” 邓懿德说,“你知道上海人到了周末都不会来外滩的吧!因为根本不能停车。而来买东西的人,谁愿意半天找不到停车位,最后踩着高跟鞋走老远来外滩?这跟大型的购物商场完全没法比。”
转战二三线城市冲业绩
与外滩“人去楼空”的萧条景象相呼应,进入2013年的奢侈品牌自身也没有好过到哪里去。仅在半年前,各大奢侈品牌还在为2012年在中国大陆取得的惊人业绩弹冠相庆。而随着一季度报的纷纷披露,灰头土脸的数字让各大奢侈品牌阴霾密布。
根据目前主要的奢侈品牌陆续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在三大奢侈品集团中,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和Kering集团(原PPR集团,近日正式更名为Kering集团,中文译为“开云”,取“晴空无云”之意。)个位数增长的业绩均未达到预期,爱马仕虽然一季度增速勉强达到双位数,但也创下了全球衰退最严重的2009年以来最低值。历峰集团虽然稍高于市场预期,这主要归功于旗下的珠宝部门,但其时尚配饰部门3800万瑞郎的亏损额度再次让其回到金融危机后水平。根据一项由全球顶级奢侈品专家发起的最新研究显示,预计在今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增速将较2012年低50%。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
一定意义上,“中国反腐风暴”的大环境仅仅只是让奢侈品牌“缩减开支”,加快了撤出外滩的步伐。而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转变,其实早有迹象。
一位从事奢侈品牌公关行业多年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在国内一线市场,由于奢侈品牌进入时间较早,拥有同一产品的人数增加,导致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步下降,销售增长呈现疲态。比如,LV在北京、上海这些高端消费者集中的城市,门店销售每年都下滑5%-10%。他们内部也在加紧调整模式,希望留住顶级消费者,不过结果还是令人失望。”
与此同时,奢侈品牌在一线市场的广告、营销投入远高于二三线市场,挤压了奢侈品牌的利润空间。“所以,国内一线城市奢侈品市场利润远低于二三线城市。”该人士称。
所以,离开外滩后的奢侈品牌们,去向是二三线城市。而在二三线城市,奢侈品牌的消费能力也确实日益惊人。